中职社团活动课程化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项目由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景魁领衔实施。项目以加强职业能力引领为宗旨,以课程化为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根本基点,构建了涵盖专业课、素质课和基础科三大课程板块的学生社团32个。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农村中职学校活力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研究》《中职学校活力型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两项市级课题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1篇。三年来,社团共为社会提供各种公益服务72场次,社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获各级奖励136人次。《湖南日报》《职教与就业》等报刊、杂志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在湖南省首届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创新缘由】
中职学生社团是中职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并按照章程和相关规定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功能,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繁荣校园文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把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的还把它作为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娱乐化、松散性、功利性等问题。如何引导中职社团活动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手段和方式,实现课内课外全育人,社团活动课程化对于中职学校社团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路径。
【实施过程】
(1)构建课程体系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确定中职社团活动的总体目标。根据目标及各专业教学特点,确定社团活动课程内容。把专业理论、技能训练、兴趣需要等综合在一起,突出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编适用性的社团活动教材,形成贴近中职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生活实际的社团活动校本教材体系。 (2)健全运作机制 在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上采用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列入常规教学计划。项目组与教学部门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结合师资、场地、专业设置及设施条件,提供社团课程安排的备选方案,由学生自己选择,项目组协同教学部门统筹安排。 (3)加强课程指导 要求教师实现由“业余管理者”到“专业指导者”的转变,参与社团校本课程的制定,具有自主关注社团课程、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把技能大赛、创业比赛、文明风采赛等赛事跟社团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利用社团课一起讨论、练习,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赛事成绩。 (4)多元考核评价 建立社团活动评价制度,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非认知类课程,通过观察、问卷、自我展示等方法评价;技能类社团课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讲解等手段评价;认知类课程通过知识测验和能为测验评价。注重评价的反馈、指导和激励功能。
【效果亮点】
一、理论成果 传统观点下,往往只把学生社团活动看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课外生活的点缀,很少把社团活动同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相提并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职业学校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中,忽略了社团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职业体验场”。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将社团模拟成工作职场。一个社团类似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组织,形成校园职场化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塑造准职业人形象。 二、实践成效 1、提升综合素养,提高赛事成绩 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市一等奖以上达66人次,参加中职学校“文明风采”赛获市一等奖以上奖励达59人次,获省黄炎培创业大赛奖项5项。参与禁毒宣传、创卫爱卫、社会公益等各种志愿服务72场次。学生整体素质、文明程度获社会各界和用工企业普遍好评。 2、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是专业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中等职业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的延伸和拓展,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实现有机统一,对促进中职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品质 建成四大类、32个大社团、55个小社团,涉及礼仪服务、茶艺花卉、志愿服务等类别,参与学生达3000多人,社团活动已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项目的实施、建设期,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湖南省首批卓越职业院校”的建设期基本吻合,社团建设成效对上述两重大项目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和物化成果 本成果研究期间,获湖南省中职德育教改试点项目立项一项,开展省级以上研究课题4项,市级研究课题3项,发表论文21篇 ,编印校本教材16本,建立包含社团活动章程、三年建设规划、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