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能力 成就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 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2016年吉林省“教学新秀”、2015年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师范大学 “80后”教师杜若松,通过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在青年教师成长关键点依托学校政策支持获得发展助力、迎接时代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课堂教学法改革,助推其所在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培训活动、服务社会,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凸显。
【创新缘由】
1.响应长春师范大学“双千工程”、“长师学者”、“杏坛名师”人才奖励计划,抓住时代机遇,发展自身、成就学生。2.夯实学科研究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教研相长。3.以“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旨归,汲取先进教法理念,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提升,人才培养成果显现。 4.依托学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与文学院教学名师工作室,投身教师教育培训活动,建立与兄弟院校教师培训的多重联系,共同为吉林省“高教强省”事业提供师资支持。 5.积极参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强化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优势,发扬学科特色、育人功能,为吉林省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助推吉林省教育均衡化发展。
【实施过程】
1.长春师范大学树立“人才是兴校之本”师资理念,出台“双千”人才引进工程,“长师学者”、“杏坛名师”人才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为青年教师专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机遇。杜若松老师响应学校引导,抓住契机,通过立德树人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学水平的提升、科研活动的持续、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服务社会的行动,实现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地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以学养沁润人、以风范引导人是高校教师立身之本,杜若松在教学、科研领域孜孜以求,保持引领学生的优势。博览群书、追寻学术前沿,是保持学术生命力的动力源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其课程获批长春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连续四年评为全校公开示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获得吉林省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3.在专业建设上推进“重能力、重创新、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步伐,重视实习、实训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开发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带头人进行行业调研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推进课程体系改革。2016年作为吉林省首届骨干教学法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访学。回国后针对高校授课实际提出了“团队协作”+“小组拼切”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参与“智慧树”网络视频公开课与长师大4A网络平台精品课建设,学生培养成果显现。 4.依托长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以及文学院教学名师工作室开展广泛的教师同行交流和经验传授活动,通过“教学工坊”系列活动的引领、技术“问诊”,形成优秀教师集群优势;开展跨学科、跨校教师教育培训;立足师范定位与全国名师工作室“孙立权语文教学工作室”、“张立新语文教学工作室”展开密切合作。 5.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依托,强化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功能,立足地区语文师资培训开展工作;对长春市公交集团、吉林省图书馆展开社会文化宣传活动,起到高校教师在地区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效果亮点】
1.“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成果显现。杜若松带领长春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全国第四届文秘速录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实际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实训成果初现。学生就业率连年走高,用人单位获得好评,考研率达40%。 2.聚焦吉林省农村教育,培训中小学师资人才。杜若松先后参与了“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及“省培”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初中语文)的培训任务,共培训教师500余人。促进了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 3.立足高校阵地,学术研究、教学成果显著。自2006年从教后,杜若松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2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了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的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参与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名),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五名),2014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获吉林省首届“教学新秀”称号,2015年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经济技术标兵荣誉称号,2014年获长春师范大学教学标兵荣誉称号。以学科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实绩谱写了80后青年教师在自身岗位上的贡献之歌。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