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会成长”理念的班级共同体建设
摘 要:用“学会成长”理念建设班级,从班级每个人的情况入手,搭建成长平台,通过管理自治、家校共育、途径多元、多方协同等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在平台中,兼顾个体需求与班级整体发展,同时通过生生、师生、家校、师师形成班级建设共同体,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各个班级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通过班级建设来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目的。
【创新缘由】
班级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当下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会积淀在学生生命的内涵之中,融入学生生命的全程,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当前,班级建设还存在主体意识不清楚、方向不明确、做法不全面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激发自主成长内在动力,实现人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王星老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出了“学会成长”理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班级共同体建设中,借助多方力量从思想上理解所做事情的价值,从行动上具备实践的能力,进而促使自己懂得“学会成长”的途径、方法和意义,实现学生的终身成长
【实施过程】
1.突出“自治互助”,优化管理组织 采取画像、自荐、老新班干部传帮带、团队互助与角色定位、积分制度、年终述职、议会制、干部轮换制、班委干部系列课等方式,选拔、培养、激励班干部,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全班学生的自管自治能力,实现向班级“民主自治”的转变。 2.协调“家校共育”,优化教育合力 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建家长微信群、QQ群,动态通报学生在校情况,重大活动向家长在线直播;组织家长参与学生校园生活、参加学生集体生日,开展“家风家训”研究,组织每周“家长寄语”激励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存在感、成就感,形成家校一体的综合教育能力。 3.构建“多元途径”,优化成长渠道 引社会工作进课堂,建立班级积分银行、组织积分拍卖活动、实行班级建设项目承包制、组织模拟法庭和校内外志愿者等活动,促使学生多途径成长,全面发展潜力和个性。构建初、高中“学会成长”班会课序列。以“认识自己” “突破自己” “提升自己”为目标,建立了三个序列的成长途径,分别是,途径一:适应环境,了解自己,建设班级,了解学科,悦纳自己。途径二:融入集体,建设集体,与爱携手,改进提高,发展自我。途径三:进入角色,意志品质,规划人生,大千世界,星空与实地。 4. 突出“自主学习”,优化学习能力 开展促使学生长效自我驱动的活动。从起始年级开展培养好习惯活动;建立合伙人制度;抓住学年段开学、假期生活、学期家长会等节点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开设每周“心灵课堂”,建立每日反省制度;通过系列“微班会”激励学生。开展学习方法书籍共读、优秀校友传授学习方法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突出“共同研修”,打造协同效应 建立德阳市王星名师工作室,聚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途径,以班级建设为目的,发挥教师个体潜力和协同效应,纳各方智慧于一体,促使“学会成长”理念在更广泛层面发挥效应和获得完善。
【效果亮点】
1.课题研究成果突出 专著《学会成长》获德阳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六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研的“学会成长”班级管理研究课题一个获德阳市德育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个申报为省级课题,课题阶段性成果获省级三等奖。主研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博之文化引领发展研究”被评为良好等级。参与编写全国班主任培训用书《高中主题教育28课》《魅力微班会》。2017年在《德育报》发表多篇文章。受邀在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暨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班会课专题研讨会、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做讲座;2017年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创新与发展联盟论坛获优质成果创新奖。 2.学生发展成绩突出 新高2012级一班高考最高分位列全省151名(学生入口成绩全部在市1000名以后),超一本线40分以上学生占全班40%,全班一本达标率为87%,超指标37%,全班100%上本科。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作文、语文知识能力大赛一二三等奖。获运动会第一名,篮球赛第一名、第四名,拔河赛第二名等。出版文集《成长密码》《一路花开》。新高2015级一班被评为 “优秀班集体”“精神文明班集体”“博雅示范班”,校篮球、足球赛亚军。学员张媛媛所带班级高考获全市文科第一、二名、全市前十名占5人的成绩。 3.工作室建设成效突出 成立全市班主任工作室,形成协同效应,被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实践研究委员会先后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成果一等奖”,王星老师被聘为联盟理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全国关注。学员在《高中主题教育28课》《魅力微班会》等书中发表七篇文章;多名学员在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第八、九、十届全国班会课上做说课或教育故事讲授并获四个全国一等奖、在“德阳名师”讲坛做专题讲座。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