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多维构建学生成长教育新平台
摘 要:“大学印象”火了! 2013年,大连工业大学思考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工作,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互联网+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高校之一。在大连工业大学,由校党委副书记李长吾亲自挂帅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款基于实名认证的学生成长成才教育APP “大学印象”自2016年7月推出,注册用户已超13000人,单月页面刷新次数(PV)高达2755.79万次,人民网、央广网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
【创新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李长吾书记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积极思考,顺应新的时代背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新思维和理念,构建学生成长教育新平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
【实施过程】
2013年起大连工业大学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工作,党委副书记李长吾亲自挂帅,与大学生和辅导员历经上百次面对面深入研讨,先后经过了微信公众号一维宣传教育、开发使用“来此GO”手机APP二维服务引导等阶段,最终自主研发打造出了“大学印象”APP多维教育平台。2016年8月“大学印象”APP正式上线,安装使用说明书随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同送达每个新生手中,将入学教育提前了一个月,自安装的一刻起,学生就已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到2017年,“大学印象”再次改版,推出了私人订制式迎新,新生可以在平台的接待项目中选择一位喜欢的代号亲切的学长为自己提供入学接待服务,这样的迎新让新生感觉既有趣又温暖。 “大学印象”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自我塑造平台,乱刻乱画、上课说话、排队加塞等多年屡禁不止的不文明现象,被学生们主动发上平台进行曝光和批评,在对集体的热爱和维护中,实现了自我教育。食堂饭菜问题,教室占座问题,甚至是班级之间因为一场篮球赛闹了矛盾,只要反映到“大学印象”,就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类分流给相关部门,取得问题线索的当天就会落实。后勤等与学生有密切关联的部门还在平台开设了专门窗口,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比作风、赛本领的冲刺跑道。近期,大学印象APP创新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活动,短短几天,吸引了上千名大学生积极发表“微感言”,以移动互联思维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新成效。小讲师大课堂、奔跑吧工大、写家书传亲情等平台活动的开展,在学风建设、价值导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闭幕,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联合打造的十九大专栏也正在筹备,即将上线。现在“大学印象”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工具,其不仅是搭载各类常规资讯的校园信息航母,更被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互动功能的大学生话语主阵地。
【效果亮点】
一是建立了高效、互动的学生工作生态系统,紧扣学生需求,始终坚持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学生信息直达有关部门,学校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诉求得到快速回应,从而稳定学生心理,积极排除不稳定因素,创建了稳定、安全的校园生态环境。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温度”,准确了解学生思维习惯,找准与学生对接的时间点,在平台通过辅导员寄语、文章舆论引导、私信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更加灵活,教育内容更具温度。通过掌握大数据了解学生真实所思所想,为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导、心理干预等管理教育活动提供了准确方向和有力抓手。三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了“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工作模式,大大简化了新生报到流程,通过开展线上班会、团支部手册建设及朋友圈线上活动,革新了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四是以线上交流为抓手促进学工团队建设,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工作端与其他学生工作人员就学生每天关注的话题、疑难问题、思想困惑等进行线上交流,通过学工宝典进行经验分享,通过频道、班级社群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为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促进了新形式、新平台的学生工作团队建设。五是实现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大学印象”聚焦学生需求,注重实际体验,通过多维度打造场景的方式,创建了大连工业大学学生专属的教育平台。在供给主体方面,实现了多元供给、多元共治理念,全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在供给内容方面,实现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质量的目的,提高了学生接受、认可度,达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突出效果。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