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维度育人 实现从空间改造到课程再造
摘 要:2013年建校以来,学校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的教育生态场,积极构建立新特色的“立人”课程体系。将课程建设聚焦到全方位实施育人功能上,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通过对育人空间的改造,开放更多学习空间,挖掘更多课程资源,实现对课程的再造;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引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哈克尼斯”圆桌教研,带领老师突破原有学科教师的身份界定,实现对全科教师的有力培养。 历时四年,学校经历了从空间改造到课程再造的变革,经历了将学校生活相关要素逐步课程化的过程,实现了新校园、新教师、新学生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三方发展共赢。
【创新缘由】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开放更多学习空间是推动变革的基础要素。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推墙”,通过开放更多教育空间,挖掘更多课程资源,以此实现对课程的再造,构建指向全人培养目标的“立人”课程体系。 基于“全人”培养目标,变革教学方式打通学科壁垒,解决小学阶段学科划分过细,学科知识隔离,知识碎片化,学习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打通学科间壁垒,实现学习内容综合化。 通过“哈克尼斯圆桌”教研改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学科与课程被割裂的状态,实现对全科教师的培养。 通过“最美教室”的打造,让教室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教室课程价值。
【实施过程】
【解决问题的阶段】 第一阶段:转变理念、空间改造 带领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深入理解全人教育理念。启动推墙行动,对教室、阅览区、创客区进行拓宽改造,为实施开放的教学改革做好物质准备。 第二阶段:架构课程、探索实践 组织教师讨论学校育人目标,基于培养目标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包班管理、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哈克尼斯教研、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时段版块式落实课程等新机制将立人课程落地。 第三阶段:梳理总结、反思提升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不断改进。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培养全科思维教师 依托跨学科的主题教研方式引领教师打破学科本位思想,从全科角度开展教育教学。 (2)实施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应用直接观察、个案研究、测试等手段,收集资料,对实施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结果反馈来验证设想和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调整。 (3)整合课程资源 将多方面相关要素课程化,努力探索实践空间即课程、教师即课程、教室即课程、活动即课程、家长即课程、社区即课程。 (4)改革评价方式:随着全课程课改的深入实施,“一统天下”的纸笔测试被系列性打破,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下也有了与之相匹配的不一样评价方式。学校结合办学理念、立人课程体系和学生活动,建立了金种子评价系统,创生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孩子们的多元性综合评价。
【效果亮点】
一、教育空间的变革 学校三次“推墙运动”,打造了120平米多功能复合教室、 200多平米的学生开放阅览区和300多平米开放创客空间,为实现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空间变革引发课程再造 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围绕生命与健康、阅读与语言、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五个维度架构了“立人”课程体系,开发设计三十余门课程。创生了弹性教学时间、个性化课表、跨年龄走班选修等新机制保障课程落地。 三、课程变革引发生态改变 以同一个主题为引领,整合学科内相关学习元素,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教师由主导者变身为学习活动设计者,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老师和学生在跨学科大格局下打造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从无到有的有机融合。 先后承办区“最美教室”创建现场会、区“走进立新”教学改革现场会;承办了“青岛市小学课程与教学”现场会并做典型发言;先后两次受邀在第三届全国当代教育家论坛暨首届“全课程”和第十一届全国新经典论坛大会介绍课改经验。 “全课程理念下的立人课程”在《青岛教育》发表;“从空间改造到课程再造”在《当代教育家》发表;“在有温度的学校过幸福完整的生活”在《校长传媒》发表;“青岛立新小学的教育空间改造之旅”在《新课程标准》杂志上发表;“青岛立新小学的教育空间改造之旅”课改经验入选国家核心期刊《中小学学校管理》 ;“立新小学打造全维度育人生态场”在《当代教育家》做专题经验介绍。 《中国教育报》“名校剖析”栏目全面介绍学校课改经验,点击量近十万;《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教改视野”栏目对我校全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建校四年来,课改教学成果在首届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先后被评为市现代化学校、市智慧校园、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典型案例特色校”等荣誉称号。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