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行业特色依托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
摘 要:辽宁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由原冶金部划转为地方管理的多科性大学,长期办学历程中积淀了鲜明的“立足冶金,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经历“十二五”“十三五”的发展,学校在更新观念、找准定位,明确转型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多方举措促进专业对接行业产业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多项改革措施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创新缘由】
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方向,综合考量办学基础、学科专业背景、特色积淀和区域资源,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各方面的资源条件,在保留并强化冶金特色的同时,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成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转型,既满足了冶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适应了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实施过程】
一、更新观念、找准定位,明确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新思路。坚持既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又为冶金行业服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现代工程教育,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坚持走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之路。二、优化结构、强化特色,五大举措促进专业对接行业产业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专业质量评估,充实专业的内涵建设;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深化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1、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2、建立健全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3、校企联合办学。4、建设“两大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四、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1、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2、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3、加大行业企业专家的引进力度。五、注重应用、转型发展,四项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加强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度,定期请企业专家、管理者审议培养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应用性,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3、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承担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协同育人平台。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基于案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进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体现“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科学评价方式。
【效果亮点】
1、就落实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问题与鞍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协议》的签署为新起点,在金属新材料及新产品研发、冶金工艺升级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就创新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国际金融与银行学院》,将采取“特区式”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3、就“产学研”一体化问题与辽宁中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将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人才联合培养、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行业产业升级等多层面、多领域,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4、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学校联合政府与企业建设“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实验实训平台——冶金智慧工厂训练中心和服务辽宁特色新兴产业实验实训中心。冶金智慧工厂训练中心以全冶金产业链为主线,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系统及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从采矿、选矿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成材等覆盖钢铁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服务辽宁特色新兴产业实验实训中心下设七大平台,包括阀门试验与检测实训平台、土木工程综合实训平台、玉石雕刻综合实践平台、信息类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光电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公共平台、面向金融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创新教学实践平台。该项目获得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及辽宁省教育厅支持,申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