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制下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
摘 要:解决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后出现的农村低龄儿童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入园问题、农村教学点管理松散教育质量不高问题、农村文化发展需求等问题,临泽县抓住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创建契机,逐步完善以县域内乡镇行政区划和现行生源地督学机制为主的学区制管理机制,开创了以村教学点为基本单位实行的“幼儿园大、中、小班3年”加“小学一至二年级2年”的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形成了统分结合、互补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格局,推动了学区内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了学区内中心拉动、以强带弱、整体推进、均衡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抱团合作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缘由】
“十二五”之初,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区或中心乡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思路,全国各地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临泽县从2011年开始将农村初中全部集中到城区3所中学就读,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全部到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原村小学只保留幼儿园和小学1-2年级转制为村教学点。在布局结构调整效益初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结构调整、校园转型,在原有的教育管理机制下,出现了低龄儿童入学入园困难、学校撤并后富余资源闲置、教学点管理效益较低、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农村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
【实施过程】
“学区制下的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分两层实施: “学区”为一级管理中心,是以乡镇为基本区域,由镇中心小学、学区办公室、镇中心幼儿园及教学点负责人组成的学区校委会统一对本学区教育教学、教师考核聘任及调整交流、教学点校长考核聘用、校产资源盘活配置、一定数额财务审批研究决策等重大事项一体化管理。设置学区办公室,主管镇中心幼儿园及所属村“3+2”教学点。分幼儿园、小学两个序列开展教师年度考核、研讨交流、评优选先等工作。结合督学责任区工作,分设“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线和“镇中心小学—村教学点一二年级”的小学教育管理线,对幼儿园及小学班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办园行为、安全管理、经费管理等督导检查,并综合作出评价,实现了学区内中心拉动、以强带弱、整体推进、均衡发展。 “村‘3+2’幼小一体”为二级管理中心,是以村教学点为基本单位实行“幼儿园大、中、小班3年”加“小学一至二年级2年”的“3+2”新五年制办学管理模式。聘任熟悉幼儿园工作的农村骨干教师担任教学点负责人,教学点负责人按照学区委员会、学区办公室相关要求,对教学点工作统一部署、办公统一管理、资源统一配置。幼儿园、小学分别依据标准按比例配置教师、教学分段独立运行,作息分开执行,工作分开考核。分层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幼儿园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小学坚持把写字、普通话、口算和注意力等作为小学低年级核心质量评价指标,制定质量考核比较奖惩制度,科学比较教学点教育质量考核,有效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小学低年级教育与幼儿教育割裂化”倾向,实现幼小无缝衔接。 “学区制”为基本条件、“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为基本手段,两者点面结合,统一、互补、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目标整体规划、分段独立运行”的管理格局。
【效果亮点】
(一)保障农村孩子人人入学。村村都有公办幼儿园,解决了农村低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问题,农村低龄儿童足不出村就可以接受5年启蒙教育,不仅实现学前教育公办园高普及率、高入园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9.85%)带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高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而且照顾了低龄儿童对家庭亲情关爱的需要,有效引导父母主动承担起抚养、监护、教育孩子的职责,提升了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提升农村教学点管理效益。实行此模式,幼小一体化管理、教学分段实施、督导机制健全,村教学点日常工作有管理、有制约、有指导、有评价,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激活了教学点发展动力,统筹合理利用闲置校产资源,推动村教学点幼儿园和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学区内中心拉动、以强带弱、整体推进、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办学模式应用成效初显。目前,临泽县78所农村教学点幼儿园分别以7个学区为基础实行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中国教育报》以《甘肃临泽村村都有公办园》为题、《甘肃日报》以《临泽县创出“3+2”办学新模式》为题、《未来导报》分别以《家门口一样有好学校》和《临泽农村孩子足不出村享受优质教育》对我县“3+2”办学模式进行报道。“学区制下村“3+2”幼小一体新五年制办学模式”成果参展全国2017年第三届教育创新博览会。 (四)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农村而言,村小学是一个村文化知识的“根”,背书包的上学郎、朗朗的读书声凝聚着农民对文化知识的希冀,是农村文化的缩影。保留村教学点,让农民群众感受文化,为新农村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提供了助力。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