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市域统筹”推进城乡义教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摘 要: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下,2013年以来,成都市着力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质量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创新市域统筹发展机制,有效探索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新路径、实现新方式和“市域统筹”新方法,深化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式,丰富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阶段理论,推动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升了全域成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加快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步伐。
【创新缘由】
2013年,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进入第二阶段探索与实践。在上一阶段形成的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六个一体化”“市域统筹”机制基础上,在全域19个区(市)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背景下,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情况、适应新的要求,着力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质量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创新“市域统筹”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转型升级。
【实施过程】
一、统筹构建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机制 一是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就学”制度。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近30种资助类型。年均资助总额一直保持在10亿元以上。二是深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平等就学”制度。三是完善特殊儿童“正常就学”制度。四是严格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 “阳光招生”。名优初中90%的学位进行摇号。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每一所初中学校。 二、统筹构建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机制 一是优化校长教师“动态交流”制度。深入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推进“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破解人权、事权、财权“三权”困局。二是推进经费标准“动态调整”制度。三是形成建设项目“动态倾斜”制度。市级不断规划和统筹实施倾斜农村的新项目,并实行“一圈层(中心城区)给政策、二圈层(近郊)给补贴、三圈层(远郊)给倾斜”的机制。 三、构建质量水平的全域共进机制。一是深化一般学校“优质发展”机制。二是建立质量提升“评价导向”机制。建立起“诊断、改进、考核三结合”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推动将学习方法与技能、情绪行为调控等指标纳入学校绩效等级考核。三是完善区域水平“多维监测”机制。突显“标准引领”,着眼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联动发展。 四、构建管理方式的创新融合机制 一是打破校际壁垒,深化名校集团发展。全市22个区(市)县组建义务教育段名校集团73个,成员学校112所,覆盖学生近24万名。二是打破区域壁垒,推进圈层融合发展。在全域成都内推动22个区(市)县结成区域教育联盟。4万余名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打破空间壁垒,促进优质远程发展。建设全日制远程教学学校118所,受益学生2万余人。四是打破行政壁垒,坚持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决策研究中心在成都设立实践基地等。
【效果亮点】
一是均衡发展凸显新趋势。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总指数由2010年的0.41下降到2016年的0.26,城乡教育一体化达成度由78.1%提高到87.6%,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的差距缩小到1:0.89:0.86。 二是资源供给呈现新格局。目前,中心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287所,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0.39%。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7.1%,全市示范性普通高中84所,占全市普通高中总数的68%,近郊和远郊就读各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7.1%以上。 三是就近入学进入新常态。从2012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非正常跨区域入学”人数及其比例连年下降,2013年,全市“非正常跨区域入学”人数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总数的9.1%,较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2014年降至8.3%,2015年降至4.14 %,2016年降至2.84%。 四是改革创新积聚新活力。近年新增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10个试点示范项目为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达成度95.1%,教育国际化总实现度达到71.6%。 五是教育评价保持新高度。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行业测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1 个测评行业中,排名从2012 年第10 名跃升到2013 年的第3 名,2014 、2015年均排名第一,2016年继续保持前列,教育成为成都市靓丽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竞争优势。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