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名中小学生在“创新风口”自由飞翔
摘 要:在冲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创客中心的征途中,深圳努力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以创新教育为杠杆,撬动传统教育体系,激发每个孩子的创新本能,点亮每个孩子的创新生活,奠基每个孩子的创新发展。创新教育正将深圳市百万名中小学生培养成百万名创新型人才,百万点“星星之火”正在为“燎原之势”培育并聚集能量,喷薄而出的“创新火花”将照亮深圳的未来。
【创新缘由】
中小学是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培育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创新课程体系不完善,而课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与核心环节;二是教师创新素养不足,而教师素养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素之一;三是创新教育基地匮乏,而创新教育应扇动课堂教学创新、课外创新实践践两翼才能起飞;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利于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当中;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普惠性低,不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
【实施过程】
1.吹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冲锋号角”。深圳借助科技发展浪潮之力,顺天时,趋地利,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作为教育使命,2014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学生“创新”等八大素养,利用政府、市场“两只手”打造“宜创生态”。 2.牵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牛鼻子”课程。深圳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立足“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近3年投入7200万元,面向中小学校、创新企业等遴选和开发981门“好课程”,并推进特色课程、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课改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3.依靠“创新导师”引领学生DIY未来。深圳通过继续教育、专项培训等渠道,将中小学教师转变成“创新导师”,成为点燃学生创新能力的“火柴”。还建立一批市、区科技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更多“创新导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创新教育基地构筑“造梦空间”。2015年以来,深圳投入3000万元,建设一大批创新实验室,升级传统学科实验室。同时投入4500万元,建设100个创客教育实验室。大部分中小学还自主设立科技、设计、艺术等各类创意工作坊,给学生提供门类多样的“创新梦工厂”。 5.让“奇思妙想”孵出“科技金蛋”。2015年以来,深圳投入36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由政府资助、区域推进学生小课题研究,每个小学生课题资助1.5万元,每个中学生课题资助2万元,由此帮助“科技小达人”孵出科技“小金蛋”。还打造永不落幕的“学生创客节”,让学生随时秀出“奇思妙想”。 6.“阳光评价”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2014、2016年,深圳两次与中国基础教育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手,开展中小学生“阳光评价”,探索构建区域、学校和学生三级“阳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电子档案”,建立国内首个学生学业评价动态大数据库,以此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效果亮点】
1.建构新型课程体系,帮孩子打开“创新眼睛”。一是构建了学科、活动、探究、职业四种形态课程,形成了学段有机衔接、特色鲜明的课程层次结构。其中探究形态课程聚焦科技创新、艺术创新、创业创新和人文素养四个领域,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3D打印课程已成为深圳的一大特色,近60所中小学3D打印课程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三是出台了《深圳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指南(试行)》,被学界公认为国内首部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开发的700多门创客课程成为激活学生创新智慧的强力“引擎”。 2.打造支撑创新全链条,让中小学生“敢想爱创”。一是出台了国内首部《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室建设指南(试行)》,全市684所中小学全都建成了创客实践室,构建无处不在的创客环境,打造“没有围墙”的创新教育,护航创新“小火苗”。二是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共立项1297项,植根现实生活,着眼科技前沿,取得了显著成果,有16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50多项成果在国际、国家、省市级创新大赛中获奖。三是评选出200个优秀学生社团,让在创新课程上“吃不饱”的创新特长生,可在社团中大展身手。四是与北师大基测中心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中小学生综合素养“阳光指数”测评报告,深圳学生各科学业合格率远高于全国常模数据。 3.联动社会和企业,打造创新教育“联合舰队”。一是向社会遴选和委托开发了近1000门“好课程”,建立了“好课程”资源库,其中科技创新和艺术创新类课程占比逐年提高,2016年占比达10%以上,提升了课程的选择性,让学校有“好课程”,学生有“好课堂”。二是利用科研院所集聚优势,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等一批专家担任中小学生“创新导师”。三是与腾讯、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创新体验中心,在校内设创新教育基地,这成为解决众多学校创新教育专业教师、教材和配套机械设备缺乏等问题的“金钥匙”。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