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摘 要:2015年寿光市推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编制、人社、财政、教育四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初步形成了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核定岗位总量、教育部门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管理的用人新机制。成立了“寿光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日常工作。三年来,该市根据省、潍坊市有关文件精神,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合理核定学校编制、科学进行岗位设置、有序开展岗位竞聘、认真签订聘用合同,扎实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缘由】
寿光市是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但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是教师编制不合理。近几年,城区大班额现象较突出,教师资源配备明显不足。二是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间和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既“派不进”也“留不住”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三是教师职业倦怠感较严重,从教动力不足。四是农村教育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优秀学生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升。五是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所以,推行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落实上级战略部署的要求,更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内在需要。
【实施过程】
推行县管校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而其关键是让教师合理流动起来。我市通过科学核定学校岗位、不断完善岗位竞聘流程、规范聘用岗位合同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确保县管校聘的有效实施。一是科学核定学校岗位,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对学校用人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学校性质、生源变化、地理位置等教育教学实际,具体核算分配到各学校。学校充分考虑扁平化机构变革、选课走班、课程开发等因素,按需设岗,,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比例。二是完善分层竞聘流程,构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各类竞聘人员按支教竞聘、校内竞聘、学区竞聘、县域竞聘的流程,采取逐级竞聘方式依次有序进行。各学校根据教育局批准、备案的实施方案,按照教育局公布的县管校聘日程安排,教师持个人竞聘申请与竞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为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因产假或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不宜交流的教师,学校要设置部分直聘岗位共他们选择。三是规范聘用合同管理,确保职责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跨校竞聘人员须与现工作单位签订《山东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聘期3年。所有竞聘人员与学校签订《寿光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竞聘聘用合同》,聘期1年。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按照“一岗位一合同”、“ 一年一签”的原则与竞聘人员签订岗位合同目标责任书,做到明晰岗位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并根据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县管校聘落地生根。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在评先树优、师德考核、年度考核、乡镇工作补贴以及支教年限的认定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并逐一落实到位。加强教师岗位履职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体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
【效果亮点】
寿光市现有15个农村学区、17所市属学校,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学校1所,初中34所,小学9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前教育集团1所,中小学生实践基地1所,教职工1万余人,在校生15万余人。自2015年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以来,各学校按照寿光市教育局出台的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岗位竞聘实施方案、岗位设置方案,按照特设中高级岗位竞聘、支教竞聘、校内直聘、校内竞聘、学区竞聘、市域竞聘的流程依次有序进行。各类竞聘人员根据自身竞聘条件、学校岗位设置等情况向学校提出个人竞聘申请,按照双向选择、自由竞争、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岗位竞聘。县管校聘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成效:一是是实现了教师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打破了教师一岗定终身,一校定终身的局面,激发了教师内在活力。二是构建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前几年,该市初中教师整体超编,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严重,但由于原有中小学职称设岗比例及职称晋升政策的制约,初中教师难以向小学合理流动,县管校聘推动了中学优秀教师向小学的有序流动。三年来,我市交流轮岗教师1737名,其中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119人,寿光市级骨干教师804人,骨干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53.1%,56名中层干部退出管理岗位,279名中学教师到小学竞聘,296名农村新招聘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交流。在学区制改革中共有74名原教管办工作人员回学校竞聘。县管校聘交流轮岗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小学师资紧缺、年龄偏大的问题。三是促进了全市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四是助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县管校聘”改革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教师层级发展试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了倾向基层、倾向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管理新机制,充分调动了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