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本科高校目标责任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摘 要:为推动福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2014年起,福建省在本科高校中试点推行“一校一策”目标责任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全面推广至省属本科高校。具体措施:一是确定三大重点任务,形成“一线两翼”的目标管理格局;二是分校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突出量体裁衣;三是建设“福建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监测体系”,强化过程服务;四是建立“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五是形成“一校一反馈”的创新模式;“一校一策”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改变政校权责分离状况,实现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同步推进绩效考评与动态调整,改变经费拨款重投入轻建设局面,为福建省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国家、本省重大发展战略贡献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缘由】
随着高等教育竞争局势日趋激烈,聚焦“放、管、服”核心环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转变治理方式,构建政府、高校之间的新型关系?如何抓内涵,补短板,缩短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福建省主动回应,先行先试。2014年,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高等教育“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服务需求、加强监控”方针,提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二十四条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一校一策”目标管理。
【实施过程】
(一)确定“一校一策”目标管理、高水平大学建设、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三大重点任务,形成以“‘一校一策’目标管理为主线,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两翼”的分类衔接、相互支撑的“一线两翼”管理格局,推动高校根据办学实际、自身定位,各有侧重、科学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指标,重点突出进步度和贡献度。(二)要求高校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对本校做出准确定位并研判现有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比较分析国内外同类高校和目标高校、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制本校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包括责任目标、支持措施和目标考核三部分。(三)建设“福建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建设院校办学条件、院校办学质量、院校发展潜力监测等主体管理系统,按照福建高校三维分类系统,分别设定监测指标体系,动态监测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及影响力等,并进行年度纵向比较及全省横向比较监测和预警。从2015年起,每年定期发布《福建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年度报告》等系列报告。监测体系的建成为省级政府、高校制定教育政策和优化管理的依据,也为社会监督提供可能。(四)坚持把贡献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强化目标导向和实绩考核,根据责任书的共性和关键指标,制定出台高水平建设大学和本科高校办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监控对象遍及除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外的36所本科高校,突出引导发展和成效监控的功能对接。采集各校办学信息,对具体评价项目逐一进行赋分评价,得出各校年度办学绩效总分,形成差异化激励机制。2015、2016年分别下达绩效奖励经费2.8亿元和4亿元,2017年起每年将安排不低于4亿元作为本科高校目标考核的绩效奖励经费。(五)逐一分析各校各项评价指标的进步度、贡献度和创新度,按照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发展建议3个部分,形成各校年度办学目标考核评价反馈意见,也就是“一校一报告”,并组织开展“一校一反馈”。
【效果亮点】
(一)改变政校权责分离状况,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优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目标责任,借鉴格式合同的做法,明确责任边界,强化责任约束力,核心是让高校当家作主,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高校运行保障机制。(二)改变一套标准评所有,实现分类管理、分类施策。重点是回归高校办学主体地位,沿用隶属关系、资源获取情况、办学层次等国内高校通用分类指标,对不同指标体系内的高校进行分类组织编制、分类设定支持措施、分类设计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体裁衣”的差异化目标和分类措施,有效提高高校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完成目标的现实性。(三)改变单一评价机制,同步推进绩效考评与动态调整。创新实行绩效考评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过程监控和中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侧重于考核目标任务的实现度、进步度和贡献度,形成财政投入与建设成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改变经费拨款重投入轻建设,实现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按“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方式核定高校财政拨款,完善专项经费拨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由事前资助、不问成效改为先建设、中期检查、期末绩效拨款,配套制定年度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通过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制,各校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扩张的办学思路,把重心转到内涵建设上来。激发了发展动力,各校赶超发展积极性高涨,聚精会神抓建设、抓质量、抓提升,师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高水平建设大学在全国同类院校排名有较大提升;追求特色发展,各校把服务产业和区域需求放在首位,突出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在“独特、优特、新特”上下功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或“综合冠军”。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