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根据听觉对认知的特殊作用,在新派作文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利用微信的功能和其普及性、广泛性建立“有声作文”小电台,把学生无声的文字化作跃动的“音符”,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提高朗读技能,拓宽评价途径,创新和丰富作文的表现形式。
【创新缘由】
根据听觉对认知的特殊作用,我2017年2月—9月在西乡塘区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期间,以西乡塘新派作文实验区顾问的身份,指导实验学校桃花源小学建立“有声作文”小电台,把学生无声的文字化作跃动的“音符”,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提高朗读技能,拓宽评价途径,创新和丰富作文的表现形式。如今手机和微信是生活必备品,操作简单便捷。从城市到乡村,从大人到小孩,都会使用手机和微信,这也为“有声作文”的发展壮大提供广阔天地,“有声作文”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推广性。
【实施过程】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们构建“有声作文”的真情体系:告白式— 借助书信表达内心的情感;寄语式— 结合节假日、纪念日、生日写祝语;感受式— 表达自己的读后感、观后感等;写实式— 描述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吟诵式— 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童谣;对话式— 两人合作一篇作文,对话交流。“有声作文”题材广泛,可是日记、随笔,也可是记叙文、议论文,还可是诗歌、散文。
“有声作文”的研发是广西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以袁刚为代表发展起来的自治区社科重点课题(见桂社科联【2014】20号文件,立项号:gxsk201440)新派作文实验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可利用微信平台的语音发送功能直接录制,也可录制好了再到微信平台推送,操作简单、便捷,不满意时可随时反复录制。微信平台里的“有声作文”小电台播报程序参照正规广播电台的程序。一开播是固定温馨的导语,带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气息,接着是作者自我介绍,然后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最后是致谢听众。在“有声作文”中还可加入作者照片、简介、座右铭、习作文字、图片、背景音乐或歌曲。学生录制“有声作文”时都会特别慎重,都希望自己发音标准,字正腔圆,是名副其实的小广播员。这种内驱力使学生爱上朗读,爱上作文。
“有声作文”还给学生搭建展示写作才华和朗读才华的大舞台。微信的普及给“有声作文”强大的生命力,开拓评价习作新天地。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登录微信平台后都能随时随地欣赏“有声作文”。不仅老师、同学、家人乃至圈友都可对习作进行广泛交流和评价。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突破了传统作文本造成的交流时空的限制,这样生动活泼、灵活广泛的习作评价环境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内驱力,比传统作文方式更能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归纳起来“有声作文”的操作步骤大致有以下五步:真情习作 —深情朗读 —录音制作—微信发布—广泛评价。
【效果亮点】
人的视、听、触、嗅、味觉感官系统每天都在以不同方式接受外界信息。据科学家测算,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时,视觉占60%,听觉占30%,触觉、嗅觉、味觉合起来占10%,听觉仅次于视觉。美国学者鲁道阿思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的听觉神经系统也有独立的思维活动的观点,听觉思维对学习的成效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写作和朗读也是学生的重要语文技能。我们研发“有声作文”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写作和朗读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朗读水平,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写作、朗读习作、聆听习作、品味习作、评价习作、交流习作。
“有声作文”以学生体验为基础,以写真情真话真生活为内容,教学生学做真人,写真话,做实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们构建“有声作文”的真情体系具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推广性。“有声作文”在广西新派作文30年成果总结展示活动中初露头角,得到各级领导和各教育部门领导、课题实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也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其研究论文在广西新派作文30年成果总结展示大会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小组一等奖。
“有声作文”字字显真情,篇篇皆有声,在以文字创作、表达为基础的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了听觉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与作文教学巧妙融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是作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理念,是新派作文实验的“现代曲”。相信“有声作文”这支“现代曲”一定能和着新课改的节拍,和着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声,越唱越响亮,越唱越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