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区”管理 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吉林省坚持把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作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基础,坚持改革引领,推进机制创新,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创新缘由】
“大学区”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制度创新,其本质是教育管理层面上校际间相互合作的联合体。设置形式主要是根据相对就近的原则,以一所优质学校牵头,由3-5所学校组成“大学区”,也可因地制宜通过校际联盟、集团化办学和教研联合体等多种形式推行“大学区”管理。吉林省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推进“大学区”管理,旨在发挥优质学校辐射作用,以强带弱,实现设施、教师、课程、信息和管理等五类资源共享,促进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实施过程】
1.高位谋划。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吉教联字〔2014〕56号),明确提出在城市推行“大学区”管理的改革任务。 2.高度重视。吉林省委将推行“大学区”管理列入全省社会体制改革年度重点任务,省政府连续3年将在城市推行“大学区”管理工作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省教育厅每年都将推行“大学区”管理工作纳入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3.科学布局。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大学区”总体布局,明确推进步骤和运行方式,依据地域、办学规模及城乡差别,遵循相对就近的原则,系统规划科学的“大学区”布局。突破体制壁垒,创新运行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员、突出重点、模式各异、共同发展”的“大学区”工作格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了捆绑校之间相互学习,实现优质校和薄弱校的共同发展。 4.加强指导。指导各地通过组建“大学区”教研联合组、建立“大学区”科研团队等方式,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观摩教学、课题研究和科研攻关等活动,实现“大学区”内校际间的教学、科研互动。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转变工作方式,坚持重心下移,深入到“大学区”进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教育教学服务和专业支撑体系。 5.确保质量。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保障“大学区”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督导评估等方式开展评价,形成了管评部门合力推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开展了创建和评选“先进大学区”和“新优质学校”活动,各“大学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
【效果亮点】
1.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吉林省已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构建起“覆盖全员、突出重点、模式多元、共同发展”的“大学区”管理格局。目前,全省19个市辖区全部推行“大学区”管理,共组建各类型“大学区”165个,覆盖925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74.77万在校生,实现了学校、学生两个100%全覆盖。 2.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涌现出多个典型“大学区”管理模式。如长春市建立教育集团、委托管理、结对帮扶、教学联盟四种大学区类型;延边州、四平市探索建立“捆绑式”的对口帮扶发展模式;吉林市建立了捆绑发展协作体、校际合作体、教研联合体、对口帮扶、均衡发展共同体等管理模式;辽源市将市区14所初中学校划分为四个集团进行管理。这些“大学区”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推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扬长补短,实现优质校和薄弱校的共同发展。 3.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建立并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和专业支撑体系,提高了教研服务质量。如吉林市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国家和省市学科带头人、科研名教师、骨干教师、“全天候”优秀任课教师、优秀教务处主任、“十杰”、“百优”青年教师深入到农村学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送思想、送观念、送管理、送教研、送培训;白城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农村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学习研修;白山市成立11个相应的学科工作室及“白山教育论坛”,形成了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团队,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和课程教学研讨。 4.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大学区”改革创新等措施推动下,吉林省仅利用3年时间,所属的6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吉林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八)实现整体通过评估认定的省份。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来吉林调研时,对吉林省推进“大学区”管理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