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改革
摘 要:中小学招生入学涉及千万学子升学就业、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推进阳光招生,办人民满意教育,我市将中小学招生入学改革作为2016年重点突破改革事项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出台有温度的“最严招生令”,切实解决了公办学校“择校”难题。
【创新缘由】
中小学“择校热”现象是全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以考试招生为突破口,系统设计招生入学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 一是推进阳光招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是完善招生制度是配套户籍制度改革的需要。为了促进长株潭一体化,我市越来越多外来人口落户长沙城区。如何让更多外地人在长沙就业创业,安居乐业,保障其子女平等享受良好教育,需要配套制定招生政策。 三是严格规范招生行为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需要。当前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实施过程】
一、一把手推动,凝聚共识零条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专门作出指示,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违规择校要求。为保障“零条子”目标的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监督和违规行为的查处,公安部门加大对招生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一揽子政策,系统设计防漏洞。《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长发〔2016〕8号),是全国首份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的招生政策改革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办法》(长办发〔2016〕5号),制定系列配套政策共计11个文件,形成了“指导意见+主体文件+操作细则”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逐一做出制度性安排。 三、一时间宣传,舆论引导零距离。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并利用长沙教育信息网和“长沙教育”官方微信等自媒体,宣传解读招生政策,正向引导社会期盼和社会舆论,及时处理重大舆情,为顺利推进招生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一刀切执行,依法依规无异动。充分给予和尊重学生、家长的选择权,规定民办学校和子弟学校在微机派位前后的两个阶段招生,学生既可以自愿选择民办学校,又保障每个学生拥有一个公办学位。微机派位后,允许学生选择公办学校,或异动到民办学校,但是坚决杜绝在公办学校之间异动。招生期间,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联合组成督查组,进行巡视、督查,以规范招生行为。开学后,立即开展专项督查,严查学校是否存在寄读、借读、非正常转学等形式的变相择校。 五、一盘棋统筹,标本兼治零择校。消除公办择校,“不能择校”仅仅是阶段性目标,我市致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不需择校”的长远目标。我市同步出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和《关于加快推进长沙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探索治理择校难题的根本之策。
【效果亮点】
从2016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小学公办学校没有招收一个不符合政策的学区之外的学生,高中没有招收一个择校生,基本实现“零择校”。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率由2013年的46.67%下降到2017年的25.89%;2017年秋季,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55人以内,且无任何重点班、实验班,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长沙市教育局获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一等奖。 通过规范招生入学政策,杜绝了部分学校违规“掐尖”的行为,特别是与培训机构勾结开展培训、考试等现象不复存在,广大学生不需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考试,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校长局长在招生季“失联”的现象成为历史,局长、校长不用关机、正常上下班成为教育新常态。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能有更多精力,潜心研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我市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改革荣获湖南省市州教育工作创新(特色)项目;长沙实施“最严招生令”入选湖南教育十大新闻,并入选2016年长沙市十大新闻,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高度肯定;2016年12月,我市在教育部举办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讨班上做中考中招改革典型经验汇报;2017年6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以《再见,“条子生”》为题对长沙市深入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改革做深入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就“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改革”专题到长沙采访。 长沙的改革举措获得全国各地同行点赞,北京、广州、济南、石家庄、北海、韶关等20多个城市来长沙交流学习改革经验。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