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互联网+”解决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性难题
摘 要: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将它与高考招生挂钩的愿景非常美好,另一方面是实际操作起来困难较多。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过分强调 综合素质评价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的功利性价值,忽略其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的本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淡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功利化色彩,借力互联网+开展写实性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出了一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缘由】
1.近年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操作实施难、信度保证难、结果应用难等诸多难题。 2.从2004年起,我校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围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目标,淡化综合素质评价功利化的色彩,探索出了一条以互联网记录平台为载体,以常态化写实性记录为主要方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路径,引导学生记录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事实和经历,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施过程】
1.从2004年起借力互联网+,自主研发了“学生成长记录”平台。2014年该平台的升级版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6年推出学生成长记录平台手机APP。 2.过程:一是全员参与,多主体评价得到落实。学生自己以及老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等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电脑或手机APP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平台,在相应授权范围内调阅每个学生的信息,在开放的平台空间发表自己的评论,展开对话。学生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其他主体对自己的评价意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发展情况,在与同伴的比较分析中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主动学习借鉴。其他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能随时地从成长记录平台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激励引导。二是全面引领,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成长记录平台上,我们要求学生用令人信服的典型性成长事件佐证自己的综和素养,鼓励学生及时记录能反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成长的关键事件和独特感悟,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此学段内的记录分类梳理,筛选并浓缩基于日常记录的最能连续反映或集中反映个人特质和潜质的的典型材料,制作成个人推介材料,展示在成长记录平台上。推介材料与平台后台的过程性资料相链接,供查阅者验核。成长记录平台就为每位学生构建起了一个三维坐标系,既可以纵向观察到每位同学高中三年中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横向分析比较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三是全程推进,常态化评价得以保证。成长记录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了评价进程的自动提醒系统、自动统计系统、自动反馈系统和固化系统,督促各评价主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记录和评价,保证了过程性、常态化评价的真正落实。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质疑复核机制、调控保证机制等制约监督机制,保障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效果亮点】
一、非功利评价得到落实。成长记录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记录成长经历的便捷载体,客观记录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轨迹,多维度展示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平台的开放性为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很多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分享其成长经历后,也主动寻找机会参与活动,尽可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不少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挖掘了自身潜能,规划了努力方向,去功利化的写实性记录使绿色评价落到实处。 二、内涵化发展成为现实。成长记录平台推动了我校综合素质评价持久性、常态化、真实性地开展起来。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逐步加深,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主动积极,保证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不仅“倒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也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变化,“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社团数和参与学生数不断增加,各类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学生自排自演的话剧《雷雨》的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14万人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术活动中,在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各个舞台上,均有上佳表现。如今,全校的教育教学生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学校逐步走上了素质教育与绿色升学率提高相行不悖的内涵发展之路。 三、招生“硬挂钩”成为可能。近年来,我校在中考招生尤其是在特长生与创新实验班学生招生时先行先试,摸索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招生有效挂钩的普通高中招生模式,实现了中考招生从“招分”向“招生”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征询省教育厅和多家高校意见,构建起省教育行政主管、高等学校参与和普通高中为基础的宏观联动机制,模拟建立了省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衔接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初步解决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校招生“硬挂钩”中遇到的难题。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