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驾马车”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摘 要:1.以推行校长职级制为抓手,建设高素质职业化校长队伍;职级管理方面:建立专业化校长职级标准,建立特级校长流动机制,构建特级校长政策特区,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2.培养培训方面: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实训、注重实效”原则,形成市、区联动的培养培训机制,市级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组织全市校长和园长开展暑期专题培训的同时,立足高端引领、聚焦农村、关注职初;区级立足实际特点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高端引领,构筑人才高地,聚焦农村,培养“种子”校长,关注初任校长。3.以职称评聘和薪酬分配为杠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编制统筹,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推进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
【创新缘由】
上海基础教育系统有中小学、幼儿园3148所,在校生192.24万人;教职工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万人。在这支教师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高级教师占8%;正高级教师52名,特级教师340多名;校长、书记3300余名,其中校长占72%(含校长兼书记),特级校长150多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育人能力为导向,以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为关键,以稳步提升薪酬待遇为保障,着眼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实施过程】
1.以推行校长职级制为抓手,建设高素质职业化校长队伍。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区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聘考核等程序选拔任用校长;实行校长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职级管理方面:率先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在校长专业标准、校长职级设置与认定、校长流动交流、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2.培养培训方面: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实训、注重实效”原则,形成市、区联动的培养培训机制,市级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组织全市校长和园长开展暑期专题培训的同时,立足高端引领、聚焦农村、关注职初;区级立足实际特点开展分类分层的全员培训。关注初任校长,促进快速胜任岗位职责。对义务教育学校初任正职校长不满3年的校长,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题研修。3.以职称评聘和薪酬分配为杠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6年,上海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围绕“素质高、专业强、制度活”标准,秉持卓越教师成就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造就卓越教师的互动理念,着眼以师德建设为引领、专业发展为核心、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教育人才有序流动激励机制,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推动特级教师流动。近年来,上海已选派三批20余特级教师流动到郊区任教。今年上海新评的100名特级教师中,还将有20名流动到乡村学校。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
【效果亮点】
1.构建特级校长政策特区。发挥到龄特级校长作用,支持各区试行特级校长延聘制度,对办学经验足、教育思想成熟、社会影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校长,结合实际给予延长退休年龄,继聘其担任校长。公开竞聘选拔任用校长。区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聘考核等程序选拔任用校长;实行校长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2.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义务教育学校全市统一绩效工资标准,按照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市级机关公务员收入水平核定绩效工资,实施单独的增资办法;非义务教育学校按行业调控绩效工资水平,体现行业特点和教师职业属性,教育行业内部各学段间形成合理的教师收入关系。近年来逐年稳步提高教师收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完善了分配机制。3.推进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养“双证制”,2012年起,建立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每年约有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到设在各区的教师规范化培训进行为期1年的见习。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共完成2万多名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整体提升了中小学新入职教师的素质能力。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对中心城区选派到郊区乡村中小学校的高级教师,延长1-5年退休年龄。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倾斜政策,对市、区重点中学和高中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规定有不少于一学年的乡村学校或初中教学经历;对在乡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的乡村教师,或从城镇学校交流、支教到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论文不作为必备条件;对在郊区支教1年以上并经受援单位考核合格,担任中级教师职务满4年的教师,可申报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缩短1年)。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