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王林:作家或许是天才,但写手可以教出来

发布时间:2017-08-23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 要:教育界曾流传着学生的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上海小学生作文赛查出40篇抄袭。一篇作文写自己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悼念活动的感受:“那一刻,我也在默哀中泪流满面!”实际上那年这名学生刚满1岁。可见,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老师其实也发愁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是大量阅读,仿写习作,还是任学生随意发挥,好像这些做法都有拥护者。

  教育界曾流传着学生的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上海小学生作文赛查出40篇抄袭。一篇作文写自己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悼念活动的感受:“那一刻,我也在默哀中泪流满面!”实际上那年这名学生刚满1岁。可见,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老师其实也发愁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是大量阅读,仿写习作,还是任学生随意发挥,好像这些做法都有拥护者。

  还有一些家长疑问,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好作文?写文章的能力是天生的吗?怎样帮助孩子能看会写?给孩子报辅导班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吗?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如果好文章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日前,著名阅读推广人、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副社长王林接受记者采访,道出了他眼中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让孩子写出好文章的秘诀。

  阅读与写作不是一对因果关系

  很多家长纠结于孩子看书很多,却下笔无神,内容干巴巴。对此,王林的看法是,阅读与写作不是天然的因果关系。一方面,两者的目的不同,阅读背后的动机往往是求知、娱乐抑或根本没什么明确目的。而写作尤其是命题作文,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即写出自己的观点、感想、感受。换句话说,阅读是习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读得多不一定写得好,但读得少一定不会写得好。另一方面,两者的方向不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读书,读懂了就写出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广泛吸收营养,潜移默化地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不只是写,而是读与行、读与思相结合,最后长出写作之花。”王琳说,其中涉及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才成就了写作。诸如“某本书改变我的一生”等说法,并不是很可靠的,因为这种经验无法迁移。某种程度上,写作是极具原创性的劳动,和绘画、音乐天才一样,都不是教出来的,是被点燃的。我国作家莫言看到福克纳的一篇文章,被其中的“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状态”所触动。他以前觉得自己的家乡事不值一提,但福克纳却以家乡为核,写了很多优秀作品。所以,莫言笔下的高密就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一样,都在源源不断地为作家输送营养。

  现实中,大部分人不一定要成为专业作家,但总是会和文字打交道。王林表示,因此做到所写的文字逻辑通顺,论述有力,有独立思考,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表达想法,是一种基本功,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而且,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就是即使在信息社会,写作依然是每个人的生活必备技能之一。在很多行业或职业,都免不了要写策划案。而如何用简洁的语言写清楚策划的内容,或者为部门、为领导写一篇文通字顺的讲话稿,或者用精当的语言提炼一本书的观点,都考验着一个人的写作能力。

  即使孩子未来当科学家、公务员,也都离不开上写作。而通过大量阅读,注意从现实生活来汲取写作素材,并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步骤、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未来就会写得好、写得巧,跟别人不一样,进而获得情感慰藉。当下社会,看似写作技能越来越不重要,写作要被电脑所替代,实际上反而越来越重要,有好的写作能力无疑会为职场竞争加分,进而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成才。

  写作教学的问题比阅读教学更多

  尽管当前我国中小学的阅读与写作均存在问题,但王林表示,写作方面的问题要远远多于阅读问题,即还没有找到根本的方法,没有发现问题所在。现在的语文课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诸如德育、安全教育等都要在语文课堂呈现,写作变成了语文课中的一小部分。语文学科的边界不清楚,导致作文教学实效性不高。

  具体到写作教学的误区,王林说,一是在写什么层面有问题,即作文题目的趣味性不够,激发不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创作欲望。二是怎么写的问题。许多语文老师在教作文方面,方法不多,能力有限,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指导。三是由于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大,老师一般不爱布置作文,学生平时练习少。四是写作生活化倾向不够。小学作文的内容,理想情况是,一半以上是想象力,20%是请假条等实用文,30%才是应试作文。现在应试作文的比例太高,教学时一些名校只是让孩子背诵范文,更何况其他普通学校。一旦写作教学以应试为目标,就走偏了,违背了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规律。写作应该是激励学生有话要说,而现在的写作往往是让学生没话找话,胡编乱造。五是对于什么是好文章的问题没有澄清。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老师以为形容词多、多引用成语、多是排比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好文章不是这样的,而是既给人阅读的快感,也能点亮思想,让人明白很多哲理。

  在作文观上存在问题,所以一落实到写作教学,就存在很明显的模式化倾向。例如,老师教学生作文时,往往会告诉学生,作文主要分三类——写人、写物、写景。写人,要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写;写事,要按照写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写景的诀窍是移步换景,定点观察。老师罗列的这些要点或许没错,但问题是一旦作文内容过于套路化,就失去了新意,难以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反而是诸如写日记等基础性的文字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掌握文字的应用之法,对写作很有帮助。

  王林举例,一说到写日记,老师就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事,认为那些流水账没有意义。“我小学时写过一篇日记,交上去后被老师把作业本扔了回来,说写的内容根本没意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纳闷什么是有意义。实际上,一个不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怎么会判断出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意义呢?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对孩子而言,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有意义的。对日记的定位,应该是写作的起点。流水账没什么不好,是生活的常态。如果只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儿童的角度来看待日记这一形式,一定要在没有意义的生活中挖出有意义的事,孩子只能去迎合,去撒谎。假如我们今天翻看鲁迅先生的日记,会发现其中也有很多流水账,叶圣陶的日记也多是日常琐事。说到底,日记和写作一样,是记录生活,记住情感,是营造自己的精神空间,而兴趣无疑是最大的内驱力”。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就像很多老师爱布置静态的作文,如校园一角、我的家等。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来看,孩子喜欢的往往是动态的东西,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感受,更有感觉;孩子们更喜欢想象,谈起对未来世界、20年以后的地球等主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来。另外,老师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往往强调价值观,而不是学生的创意。好作文其实好在立意,而不是符不符合高大上的价值观。所有这些对作文的认识偏差,使得孩子们难以爱上写作,是写作教学最大的拦路虎。

  写作是一种真实的内心表达

  如果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大部分孩子是爱写作的,且能写出好玩的东西。王林透露一个秘密,就是他的女儿有两个作文本,一本是给自己看的,一本是给老师看的。给自己看的那本记着很多好玩的故事,如一个用同学名字来写的串串烧作文,但这种富有创造力的写作,得不到老师的赞美。另一本是给老师看的,里面的文字有点假大空,跟孩子的年龄、见识等不搭,就是许多人所诟病的无病呻吟。

  “写作首先是给自己看,是为了表达。”王林说,语言的机锋背后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人和社会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写作尤其是小学生写作,应该是想象大于观察的,多写想象的东西,但现实中童话、幻想等往往不被鼓励,而写那些缺乏生活经验的东西,苦于没有经历,只能硬着头皮写空话、套话、假话。“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要给予孩子他们感兴趣、想写爱写的题目。同时,结合他们的年龄、思维特点,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表达真实情感”。

  具体教学时,老师要让孩子明白如何构思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分哪几种,组织语言、选择词语时要注意什么,如何行文、修改、完善。还要教给孩子思维的工具,如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方式,鱼骨图等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老师也可以用意见椅的方式,对一件事予以图象化思考,解决写作内容趣味性、结构性的问题。适当的时候,老师最好以一些经典作品为例,加以分析,让孩子见到文章背后的肌理、骨骼。如《手斧男孩》的情节发展,一开始如何遇到重重困难,最后急转直下,这种结构上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孩子越来越明白写作的奥妙所在。

  大部分孩子在情节构思上比较平淡,是因为没有抓到写作有章可循的那部分。文似看山不喜平,折腾一下,才有意思,这是作家的本领,也是孩子们能学得到的,是可教的。当孩子掌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拥有了一定的思维工具,就有可能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来。写文章,说到底是考验孩子的思考力,即思考的广度、深度、敏捷度。

  “让孩子厌恶写作,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一是摘抄好词好句,二是写读后感。”王林说,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写作往往不是指向思考力,还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涵泳法为圭臬,在大学课堂也是如此。其实,帮孩子提高思考力,掌握了写作方法和内在规律,一天写一万字也不是太难的事。国外解决写作一般用两种方式,一是读写教师专门教学生整本书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与写作技巧的结合,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门道;二是驻校作家到学校给孩子讲课,《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作者山姆·史沃普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现实来看,这两种办法抓住了写作教学的两个法门,还是颇有效的。

  而好作文的模样,在王林看来,首先是能引起共鸣,其次句子锻造得精彩。“好作文,一是思路清晰,二是结构完整,无错别字,三是有内在逻辑,四是有创意、好玩。做到了这几点,就能让人读下去,有收获。需要指出的是,作文评价需要警惕两个倾向,既不能用判断的多元化来否定经典的存在,也不能用特殊性来否定一般性。实际上,一旦孩子习惯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学会用文字去展现自己的想象,写作就算上路了。尽管未来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不管何时看,都是好文章”。(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