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校文化

让生命在传承中“起舞”

发布时间:2017-12-27 作者:沈雪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探寻生命“起舞”的缘由,我们似乎可以有这样的理解:立足于文化积淀,着眼于诗和远方,生命才会有曼妙的舞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独特的精神标识。遗憾的是,许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处于空泛化和边缘化状态,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地缺失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充满工具化和功利化的传统教育中努力挺起一种执着身姿。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场域。学校应该通过物化形态表征传统文化的含量与意义,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恒久无限的引领价值。以我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为例,学校承载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主要是“一苑三馆”:人文苑、国学馆、艺术馆、生活体验馆。国学馆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莘莘学子在文化承创中演绎生命之舞的聚居地,分别建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明德”“尊经”八个专题活动室,它们表征的文化背景令人回味无穷。此外,儒家精神砖雕、“孔子圣迹图”木刻、“弟子规”漆雕三面文化墙等,也均深蕴无限的精神内涵,成为师生思慕修身的文本化视界、体验文化的拓展性基地。除了校园的视觉识别和景观布置,学校还需要承载传统文化主导精神的阵地式功能区。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苏州十中的“诗意”教育基地、苏州五中的戏曲课程基地、昆山一中的顾炎武思想教育基地、吴江中学的人文素养课程基地等,都是具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场域,颇具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课程。学校可以基于自身特点,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吴江中学将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确定为“文学之情、艺术之美、历史之境、哲学之思、梦想之旅、伦理之善、生养之根”等模块。以“文学之情”提升学生文学修养,以“艺术之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以“历史之境”鼓励学生探求历史足迹,以“哲学之思”启迪学生人生智慧,以“梦想之旅”帮助学生规划理想之路,以“伦理之善”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以 “生养之根”引领学生关注乡土人情。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教研。课程与社团的融合是核心素养框架和新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学校应该引导社团类课程,倡导课程性社团,为原来的传统模式注入“自主活动、合作探究”的鲜活血液,也为原来“放羊式”和浅层次学生社团提供课程化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发挥教研的作用,注重在学科融合中开发课程。比如,吴江中学将经典赏析与硬笔书法融合为“经典书写”课程,将地图彩绘与历史探究融合为“炫绘春秋”课程,将语文教学与戏曲教学融合为“国学绎演”课程,等等。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机制。在师资配备方面,吴江中学一方面通过校际共享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引入弥补空缺。目前,学校的谜语、太极、古琴、围棋等技能性较强的课程都由外聘教师兼职,学校同时安排年轻教师作为助教,负责联络管理并跟班学习,实现校内外师资的融合共进。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整个校本课程体系,实行线上管理与线下管理融合。线上管理建立“人文素养拓展”专题网站进行过程管理,同时开发微信公众号进行结果管理。线下管理主要采用项目学习的办法,以“成果汇展”方式测评学生学习结果。在课务安排方面,学校赋予传统文化课程以课表的“法定”地位,进入常态化实施轨道,让传统文化摆脱进入“陈列室”或“博物馆”的尴尬。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也是学校的基因,学校有责任将其化育为学生的文化基因。这个基因工程建设应该融入校园的文化之中、课程的建设之中、师生的活动之中。“知行合一、道术并重”,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以身体之、以心感之,远离混沌而走向澄明,远离蒙昧而走向聪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