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果说“做教育就是做环境”,那么环境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西工区校园里这些有准备的环境像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慢慢品味。

回到儿童世界改造环境

发布时间:2018-04-11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个区域如此重视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这超乎了记者最初的想象。

如果说“做教育就是做环境”,那么环境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这个样本一定会给你带来诸多启示。

转身即是风景。西工区的校园就是这样,这里有你希望的学校的样子。

一些小的植物被栽在食槽里,养在水缸里,种在木桶里,看上去有别样的精致美。再小的校园都是一方独特的生态,都可以听到水声和鸟鸣,看见花木绿了窗台,红了枝头。

而这一切无关奢侈,无关豪华,只是真实、自然、恰到好处。如果你仅用美来表达,似乎还不够,至少不够深刻,因为这里的校园除了美,还有爱、自由、秩序与尊重……他们在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说:“只要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孩子们的精神与秘密便会自发地显现出来。”西工区校园里这些有准备的环境像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慢慢品味。

有准备的环境

这学期一开学,西工区的学校都开始着手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做迎接春天的准备。芳林路小学专门召开了春季种植讨论会,计划在校园里增添一些草本类、灌木类、爬藤类、乔本类植物;东下池小学洗手台上多了水培绿萝;红山实验小学的书架上多了鲜花和绿植的装点;大路口小学的孩子则可以聆听花开的声音了,教室里的每一盆花都有一个小主人,孩子不仅学会了养护花草,还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当春天遇上绿植,不仅美了环境,更暖了人心。这就是西工区学校里所做的有准备的环境,只为等待孩子们愉快地“回家”。

其实,不只是在春天,这里的孩子在校园里可以随时感受季节的更替之美。

“自然环境,才是唤醒孩子感觉和精神的地方。”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说。

13年前,李艳丽还是西下池小学的校长。从那时起,她便着力为儿童提供“有感觉”的环境和空间,在不大的校园里种植了46种树木,开辟了种植园,建设了星光长廊、沙池、秋千、树屋、吉祥兔屋等26道文化景观,构建了“自然、经典、生活化”的校园环境,让环境与儿童形成天然的精神链接。

3年前,西下池小学的卫生间改造升级,当时三年级的学生畅天笑记录了他眼中“宫殿般的卫生间”: 新的学期开始了,刚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刚刚建好的卫生间。豪华并不在于大小与华丽,而是实实在在的温馨。走进卫生间就感觉到没有了之前刺鼻的味道,似乎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可爱的Hellokity在粉色的墙壁上翩翩起舞,典雅素净的镜子,芳香的洗手液,暖暖的风吹着刚洗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抬头一看,还有漂亮别致的吊灯。在这样高雅的环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是优雅的,生怕哪一个举动打扰了这样的环境。好喜欢这样的卫生间呀!

这就是李艳丽想要的结果。

西工区这样定义“有准备的环境”,它有三大核心元素:一是“真实与自然”,二是“结构与秩序”,三是“美与氛围”。所谓“真实与自然”,即给儿童尽可能提供真实而非虚假的环境、自然而非人工的环境;所谓“结构与秩序”,即物品的整理与归类都遵循一定的结构,彰显出一定的秩序;所谓“美与氛围”,即把真实、自然的东西按照合适的结构与秩序,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美的氛围。

基于这样的环境观,西工区的学校着力营造适合儿童身心成长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每个校园都引入了大量的经典绘画、经典音乐、经典书籍;广泛种植了多样性的花草树木;营造了可以抚慰学生心灵的沙池、木屋、长廊、休闲座椅、开放书吧等文化景观。从教室到走廊,从楼梯到校园,从功能室到洗手间,从每一面墙到每一棵树,小到门牌、窗台,大到校园整体布局与设计,都需要从儿童的感觉、需求出发,精心安排,让环境成为西工“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下池小学的星光长廊是用俄罗斯红松木和云杉木建成的,当初建造这个长廊时,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实木,而不用成本低、更牢固、更美观的材料?理由很简单,实木材料才有生命的质感。

校园环境需要通过人的精心照料,呈现出“审美、经典、精神”的特质。孩子与环境“朝夕相处”,当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了审美的成分,自然会有学习和成长发生。这就是有准备的校园环境,准备好孩子自己没办法得到的资源,让孩子无功利地欣赏,滋养孩子生长的心理空间。

改造环境还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如果是给教师的,就要看教师是否喜欢;如果是给孩子的,一定要看孩子是否流连忘返,是否愿意在这里呆着、玩耍。

“如果孩子是喜欢的,那这个地方就做对了。”李艳丽说,“如果孩子对这个地方完全没有感觉,这就需要调整,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这是我们做环境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些只是外显的物质环境,西工区的校园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就是人际关系环境,他们还在着力建设相互接纳、认同、理解、赏识、友善的人际关系。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是自由的,是被充分尊重的,由此,他们也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与可能性。

遇见一间经典教室

教室是距离孩子最近的环境,是最需要精心打造的一方空间。

西工区学校的教室都充满了“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教室文化包括经典音乐、图书、电影、名画、学生作品、绿植等,主要突出“色彩、经典和生活化”三个基本元素。这些都有“心教育”独特的解读。比如说色彩,教室里会用柔和的麦芽黄或象牙白为墙壁的主色调,它有助于稳定人的情绪;比如说生活化,是指学生作业、照片、种植物、手工作品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呈现;比如说经典,教室里都引入了经典绘画、经典音乐、经典书籍、经典电影,因而被孩子们称为“经典教室”。

在教室环境布置上,西工区主张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美好的环境配合儿童生命、个性的自主发展。所以,走进西工区的教室,你会发现教室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很精致,孩子在这里能轻而易举体会到生命的尊贵与高价值感。

教室里还有那些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流动的文化。

从冬至那天起,西下池小学的教室里都会有一张“九九消寒图”,每个班都不一样。学生会画素梅一枝,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9个花瓣,共81瓣,代表“数九天”的81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刚好81天,就出了“数九天”。九尽春深,意味着九九隆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副校长吴慧君说:“古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体验人的生命随着季节往前走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教室文化的布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室的后墙是学生各种作品的展示区,他们遵循的是无差别展示原则。每一个主题的展示都是人人展示,不会刻意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用来展示。

“当我们对一个孩子是有分别的、有筛选的,就意味着我们给了这个孩子有条件的爱,这个有条件是:只有你足够好,你的作品才可以展示在这里。一件事当你做得足够好,你才值得被尊重,你才有价值。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当你不够好时,你就不值得被尊重,就没有价值。”李艳丽说,“我们许多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一面,只关注了要用优秀的作品给其他同学做示范。”

西工区各学校教室内外都有一些开放式的书架,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拿到他想要看的书,而这个读书的过程一定是非功利的、享受型的,没有人让他写读书笔记,没有人让她分享读书的心得。

李艳丽谈到过一种现象,过去曾有学校把书锁在柜子里,总是担心书被损坏或丢失。他们忽略了即使发生这样的事,也是正常的。在给孩子提供读书环境上,学校要奢侈一点,要尽可能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书放在这里,孩子可以读,也可以不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环境放在这里。这就是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如今,西工区的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了,书是为孩子服务的,它只不过是工具而已,再好的书如果不被人看见,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为有书,因为有音乐,因为有电影,因为有家的感觉,西工区的教室里每天都发生着最美的遇见。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

其实,好学校就是一方池塘。西工区的校园就是一个个池塘。

李艳丽认为,儿童天然地生活在精神中,对自然、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向往,有着天然的感受力、吸收力和连接力。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浸染、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西下池小学已经毕业的学生孟琳记得在五年级时,班级组织大家种花生。播种时,同学们争着抢着去翻地、播种、浇水;种下后,同学们每天都去照顾它。有一次,她发现一棵幼苗破土而出,顶开了比它大百倍的土疙瘩。她的内心当时非常震撼。“幼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真正的自己。它让我知道了,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真正的自己。” 孟琳说。

学生赵晨露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校园操场上那几棵高大的白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花池里的石榴树也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这一切,原来是严肃的冬婆婆给我们出的考题,她迈着缓慢的步伐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冬婆婆太严厉了,所到之处所有带颜色的植物变成了灰色。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只要给他们感觉,就能创造自己。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都来源于感觉,必须让孩子在“有感觉”的环境中创造自己。这样的理念完全改变了西工教育人对校园环境的既有认知,也指导着全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

邙岭路小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叫“绿园”的地方,这是由孩子们命名的。这块一亩多大的地方被划分为蔬菜种植体验区、树木园区、花卉区、水生植物区、沙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动物养殖区等10个区域。在蔬菜种植体验区,学生依据季节和时令种植感兴趣的农作物;在动物养殖区,学生还喂养了一些小动物。

这里也是邙岭路小学重要的课程资源,数学教师带领孩子在绿园中学习认识图形、测量、计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去观察植物,写观察日记;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去学习各种植物的英文发音;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到绿园中写生;科学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动植物生长的奥妙……环境,成了儿童重要的生命滋养。

秋天,绿园中的果蔬丰收了,师生举办“收获节”,邀请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还把果实送给福利院的老人和社区的孤寡老人及社会爱心人士……

学校还在校园西南角两棵茂密的女贞树下,修建了两个干湿分离的沙池,为孩子营造一个“绿色、自由、安全”的沙世界。平时,孩子们愉快地嬉戏于沙池中,或轻轻地抚摸沙子,或别出心裁地修建城堡,或充满想象地发明创造……这时,不仅仅是孩子的手在触摸沙子,而且是身心在感受、在表达。好的校园环境就是让孩子们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

“把环境做成课程,你不知道哪朵花会开,也不知道哪个会结出果实,不知道孩子们听过哪首音乐,读到哪句话会触动他的心。”校长马全红说。

“当我们看到孩子对美的向往,他的精神的品质就这样彰显出来,也会觉得这个环境有价值、有意义。”李艳丽说,“一开始是人和外在物质世界的关系,后来则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回到儿童世界改造环境。西工区所做的课堂、课程、校园环境,无疑都建立在对看见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之上。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1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