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观察·谢晓富⑤

“1+4”加出区域“德育课程化”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周国平说得好:“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才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是德育。

如果把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获得大致分层,可以分3个层次: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第二是态度与习惯,第三是品格与素养。“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你关注的是态度与习惯,也许你收获的可能是知识和技能;如果你只关注了知识与技能,你收获的将仅限于此,甚至还达不到你的要求。所以,德育很重要。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同理,我们给学生什么样的德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学校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将导致德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从区域层面提出了德育课程化思路,构建了“1+4”区域德育引领模式。

这里的“1”是要求区域内所有学校基于德育目标、德育的5项内容、德育实施的6条路径、学校德育特色等,进行课程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

德育课程化是在明确国家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凭借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工作,落实德育目标。

德育课程化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者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好德育目标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评价体系以及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课程设置要依托德育的两大载体:课程和生活。既要有丰富多彩的校本必修德育课程,还要有以人为本的校本选修德育课程,更要有润物无声的校本隐性德育课程。学校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德育的学科渗透,同时做好特色课程和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和德育生活化。

德育课程化需要建立德育课程评价标准,采取多元评价、质性评价、增值评价。学校要建立德育课程化管理体系,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德育课程管理、德育课程开发管理、德育课程评价管理、德育课程活动管理、德育课程实施管理以及德育课程档案管理。

“1+4”中的“4”即4个项目,4个项目由区域层面牵头,项目本身要产生德育效果,还要引领学校德育。

第一个项目是“班主任读书会”,名字叫作“我与教育有个约定”。我们在区域层面建立班主任读书组织,培养有爱心、有智慧的班主任团队,推进班主任骨干队伍建设。

第二个项目是“心理教育专业发展联盟”。心育越来越重要,区域层面通过专业指导、自我实践、研学结合,培养一支拥有专业心理知识的骨干教师队伍。

第三个项目是“第三间教室”。成长的第一间教室是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基因。成长的第二间教室是学校,学校用课程、教学与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打下宝贵的底色。在南京市鼓楼区出现了成长的第三间教室。第三间教室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将第一间教室与第二间教室打通,让学生、教师、家长成为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或伙伴。另一个意义是专门为家长开设的教室,我们呼唤家长学习,让家长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

第四个项目是“德育一束花”。这是为了构建区域德育品牌。我们每个月在各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遴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德育人物、事迹和项目,通过送“一束花”的形式,弘扬德育典型事例,营造风清气正的区域教育大环境。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目前“1+4”区域德育引领模式尚不完善,也不尽科学,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对德育课程化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25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