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好课堂要“善问”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刘立锋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不久前,我观摩了本校教师李昌龙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失街亭》。这堂课包含了诸多现代课堂的要素,并折射出现代课堂的鲜明特征。其中,提问策略的运用更是行云流水。

提问让课堂亮点突出

现代课堂不能没有高潮和亮点。由于文本内容的精彩和李昌龙老师在提问策略上的巧妙运用,课堂时常迸发出笑声和掌声,学生别开生面的见解和李昌龙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掀起了阵阵高潮。其中一个高潮是有学生针对李昌龙老师“失街亭,谁之过”的提问,亮出了诸葛亮没有脱俗的新观点:诸葛亮因为当时与马谡关系亲密,所以想让马谡建这个头功是“事先沟通”好的,从马谡自告奋勇到诸葛亮很快批准,并马上部署好辅佐马谡的人,以及应对失败的种种方案,都说明马谡在私下就主动请缨,诸葛亮对此也进行了充分考虑。从当下“任人唯亲”“走后门”的一些现象来看,古时候营帐前和营帐后的关联也符合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学,可见诸葛亮也没能免俗。

课堂的最大亮点是关于“三”的趣味探讨。李昌龙老师在上课伊始和后来的课堂进程中,都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到这个巧妙的数字,使大家领悟到,《三国演义》的书名就含有“三”,里面还有许多关于“三”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发现文本中暗含着能生动体现人物个性的“三嘱”“三答”“三笑”“三哭”。这些探讨引发了学生的普遍共鸣,创造出若干个课堂兴奋点。

提问使课堂聚焦准确

为了凸显事件背后的原因,李昌龙老师将焦点对准了“失街亭”的责任分析上,没有套用“失街亭,谁之过”这种方式,而是科学提出主线问题“失街亭,谁过大”,明确了马谡和诸葛亮都有过错,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全面思考。为了让学生享受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上还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最后在小结时大家达成共识:虽然街亭是在马谡手中直接丢掉的,但主要还是诸葛亮感情用事、用人不当造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的过失更严重。

然而,李昌龙老师并未就此停步,他又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孔明审讯马谡时说道:“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不是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了马谡身上吗?经过热烈讨论,大家终于理解了,孔明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杀马谡而营造气场,奠定理由充足、杀之有据的心理基础,并非为自己的责任开脱。后来,他流下了自责、懊悔和痛苦的眼泪,又在给后主的上表中“请自贬三等”,都充分说明他承认了自己的重大过错。可见,课堂上科学的提问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提问促课堂高效互动

课堂上,由于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你争我辩、各抒己见的场面。学生的许多发现、见解甚至疑惑都是李昌龙老师预先没有料到的。比如,有学生提出:“天下人都知道马谡傻,为什么偏偏诸葛亮就没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偏激。首先马谡不是傻,他的毛病是言过其实加自负;其次,真正了解马谡这个缺点的人也不多,文中提到了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司马懿。马谡在弱点暴露之前,也认识不到自己“才疏力浅”的本质。但学生能提出这样的疑问,暗含着“诸葛亮用人不当是由识人不准造成”的判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有学生还现场挖掘了一个细节:马谡为什么轻轻松松就立下“乞斩全家”的军令状?李昌龙老师马上机智地运用“嫁接式提问策略”,抓住这个现场生成的问题,让大家深入探究,果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这个举动既表现了马谡的自负和轻率,更体现了他的精明:首先可以堵住众人之口,毕竟自己是一个从未有亲身带兵打仗经历的人;其次在关键时刻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取上司对自己的信任;最后也许马谡认为,冲着两人的情谊,诸葛亮不会真的就兑现军令状的内容,因为诸葛亮曾经就没有兑现军令状——杀掉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关羽。殊不知,马谡的这点精明害了自己,害了蜀军。

整堂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内心的能量似乎都被一连串逻辑缜密的问题激活了。在李昌龙老师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主角,都在表达着自己对问题的思索、对答案的追寻和对文本解读的热情。现代课堂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力,就这样荡漾在汩汩流淌的活水之中。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25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