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化:以新策略深化课改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来源:中国教师报

面对曾经“流失”的孩子逐渐“回流”,浙江省开化县实验小学校长江光华有了幸福的烦恼,从争取生源到校园迅速“膨胀”,江光华恢复了一个校长办学的自信,但又面临着解决大班额、师资配备等新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一切都是向着理想中教育的样子呈现。”江光华干劲十足。

孩子们的“回流”,增强信心的不止江光华,还有开化教育的主政者。“开化教育处在衢州市的末端,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正逐步恢复教育的自信。”面对未来,开化县教育局局长吴照生信心满满。

“课改+”策略

开化一中原本是由6所薄弱农村初中合并、整合而组建的新学校,不同生源、师资、文化杂糅在一起,如何让松散的“心”聚拢起来,创生“1+1>2”的团队协作关系,成为首任校长、现任开化县教育局副局长余佑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如果一味依赖传统的教育方式,素质好的学生可以很快融入新学校的发展轨迹中,但我们更愿意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回想起学校发展的十字路口,余佑红坚信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在开化一中建校之初,余佑红带领全校师生建构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让每位师生与成功有约。他在学校创立了“课堂学习任务单”和“三段四环课堂模式”,让课堂灵动起来,教师充盈起来,学生丰富起来。

短短几年时间,开化一中成为开化教育的名片,在成就师生的同时,学校也迎来了“曙光”,参观者众,经验开始“外溢”。

“如何改变积贫积弱的教育现状,唯有改变。”吴照生在开化一中的跨越式发展上看到了开化教育的希望,在给予余佑红重任的同时,也给他在课堂、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课改是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所带来的价值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因此,开化教育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形成了“课改+”的改革逻辑,让改革的价值愈发凸显。

“课改+特长”。因为课改,所有学校都开设体艺特长和综合实践类课程,所有教师都参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课改+质量”。县教育局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特长得以展示,潜能得到开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唤醒了学习动力,从而愿学、乐学,学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改+队伍”。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更新理念与知识结构,让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升专业水平。

“课改+文化”。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创作的每一幅优秀作品、每一次活动的精彩表现都可以展示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让孩子在校园里处处能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这种在课改中内生的学校文化对学生有着无限的激励和感染作用。

吴照生说:“‘课改+’不是概念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视角,把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元素,通过课堂、课程的构建一一落实。‘课改+’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获得全面、个性、完整的成长。”

整合共创策略

开化课改在共创中整合,在整合中共创。

在开化天地外国语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教研员程小凤正组织学生上一节特殊的课——《气糕中的学问》,只见她在黑板上用坐标标注出用来做气糕的“酒引子”发酵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找出折线图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总结其中的共性和特殊情况。

据说,只有开化的钱江源头水才能做出软糯可口的气糕,在满足味蕾的同时,开化教育人把它搬到了学生的课桌上。

《气糕中的学问》只是开化县乡土课程的一个缩影,开化县教育局基于地域特色和生活实际,挖掘与利用乡土资源,先后开发了《寻根之旅》《龙顶飘香》《开化清蛳》《开化气糕》《开化清水鱼》五门体现开化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对教师而言,他们不仅是五门乡土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受益者。依托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乡土课程,实现了资源建设的共享,弥补了农村学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让教师在整合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升了专业素养;让教师在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了跨学科能力。

“积极探索全课程和主题式分科整合教学,让教师在做中学、学中优,从而为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了保障。”开化县教研室副主任徐丽芬一直跟踪天地外国语学校的课程实施,而程小凤展示的这节课就是为一线教师课程建设“打样”。

从折线图的统计到观察“酒引子”发酵的条件,一节课既呈现了科学知识,也让数学知识镶嵌其中,实现数学与科学的融合,这也是拓展性课程在课堂上的延伸。

“学校在课改的过程中,课堂、课程不应该是‘两张皮’,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印证、相互延伸的,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更‘完整’。”吴照生把课改无缝隙地融入教育的各个角落。

截至目前,开化县各学段累计开发、开设各类拓展性课程951门,其中县级精品课程103门、市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各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自的校本特色课程。

“把具体知识拓展应用到乡土课程、拓展性课程上,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有趣、有料。”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课程部教师裴云娇谈起开化的课改,话匣子就打开了,“对学生成长而言,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感受不同学科的教学变式,减轻学习疲劳感,增强学习兴趣。”

“区块链”策略

去年11月,初冬的开化天空中飘落着零星小雨,虽然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寒意,但开化县实验小学的校园却有另一番“暖意”,全县130名教师早早涌入学校。

原来,这是开化县教育局首届教学节的小学语文、科学学科专场。为了迎接兄弟学校教师的到来,实验小学也为参与活动的教师准备了丰盛的“餐前点心”,一本本字迹娟秀的作业本、一幅幅刚劲有力的硬笔书法、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软泥陶……让大家流连忘返。

“对教师而言,通过教学节的相互交流找亮点、补短板,当看到与同伴成长有差距时,刺激教师的学习意愿;对区域教育而言,开设教学节,让专家在评课、议课的过程中渗透课改理念与方法,助推课改落地。”余佑红借助教学节的形式,让教师“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每年的11月,在开化有了特殊的意义,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各学科教学比赛、说课以及专家报告。教学节成为开化教育人的一场思想“盛宴”。

然而,吴照生还不满足于此。除了教学节,他还采用现场会和共同体的形式助推课改。“课改不是改课堂、课程的局部,而是改生态,我们以教学节、现场会、共同体为载体,形成推进课改的‘区块链’,让开化的课改更稳、更持续、更深入。”

教学节以赛促优,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现场会的典型引领,提供解决问题的身边方案;共同体的城乡教育一体化,3个抓手形成开化课改的完整“链条”。

自2015年开始,开化县先后在华埠镇青阳小学召开了“小班化教学现场会”,明确了小班化教学的理念、组织形式、班级文化、学生个性化评价等,使全县13所小班化学校学有目标,行有方向。在北门小学召开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在展示阶段性课改成果的同时,明确了课改方向。

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这是吴照生的教育梦想,但他心里清楚,城乡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梦想的天平在向城市倾斜,“只有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教育才会真正发生。”吴照生不断思考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尝试。

2017年3月,开化县召开城乡教育共同体第一次会议,开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1”携手行动,实验小学、北门小学、天地外国语学校分别与何田乡、齐溪镇、林山乡中心小学结对,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优质资源共享、共融机制,整体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2017年下半年,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1”携手行动基础上,以9个相对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包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9个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以教师培训、校园文化、课程改革、大数据运用等模块实现城乡学校“手牵手”。通过构建“教研员+基地+学校”的教研共同体,形成教育资源交流同步、教育教学研讨同步、教学质量检测同步、教师素质提升同步、大型活动开展同步的帮扶格局。

“每推动一项改革,都要有相应的保障和推广机制,顶层设计要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实现无缝对接,也唯有如此,课改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吴照生期待着开化教育拔节的声音。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25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