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内,你有没有到电影院看过5部电影?有没有去正规的音乐厅听过一次音乐会?有没有完整地品读过5本书?有没有经常与你的学生在大树底下聊天?当然,这不只是谈学习,而是谈自然,谈世界,谈生活,谈人生……
这是我经常问自己、问全校教师的几个问题,我觉得:校长和教师要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要有美好的生活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然后他才能把这份生活的美好传递和迁移到教育教学之中,传递给学生,他的教育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一直认为,教师不一定是完人,但一定不能是一个庸俗的人。什么是庸俗,就是没有见识过美好。所以,师德教育不仅靠要求,靠告诉,靠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用美好感召教师。教师不断受到美好的感召,就会把美好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我想起曾在我生命中播撒美好种子的两位师者:一位是教我初中语文的朱老师,每到上语文早自习时,朱老师都会在黑板的右上角用漂亮的粉笔字抄写一首唐诗宋词,什么话都不说,同学们都心知肚明地背起来。久而久之,班上大多数同学“背功”日进。我那时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虽然我不怕背书,但有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为什么朱老师要我们背那么多唐诗宋词?背这些有什么用呢?到了初三中考前夕,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朱老师这个问题。记得当年朱老师的回答是:你们背这些唐诗宋词,中考不一定会考,现在不一定要用上,但是将来肯定有用……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朱老师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不是为了分数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教。朱老师就这样在我的少年时代播种下一颗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种子。时隔15年,我当上了一所小学的校长,在学校大力开展“20+20”的活动,即全校学生每天早晨诵读20分钟经典,每天中午习练20分钟书法。如此,我又把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田。
另一位师者我至今仍叫不出他的姓名,但他是我初中时代一抹美好的记忆。他是一位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到我们当时的乡镇初中教音乐。他瘦高个,白净的面庞,在一个乡村少年的眼里,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我那时就读的乡镇初中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教师办公室也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操场上一年四季全是土。一到上音乐课,他就会从低矮的办公室走出来,穿过满是土的操场,脚底下还跟起一阵阵尘土,走向同样低矮的教室。而他的肩上,永远会背着一把黑白色的手风琴。于是,他拉着手风琴穿过操场的画面就成为我一个乡村少年眼中的文化风景,而他穿过土操场的身影和悠扬的琴声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这位不知姓名的教师,他那高贵的教育气质和学科气质,让学生景仰,而他在孩子心中悄然播下的艺术种子,也会伴随孩子终身。后来,每当学校招聘音乐教师时,我都要看看哪位教师能拉着手风琴或是吹着横笛穿过操场,能为学校增添一道艺术风景、文化风景……时至今日,我在学校定期为师生举办个人演唱会、专场音乐会、师生书法展、画展、摄影展等,让学校再多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
时常有人问我:理想中的教师是什么样子?我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麦田的守望者”,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无比美好的教育画面:在一片大麦田里,有一大群孩子在游戏,而我就和教师们坐在田埂上,站在麦田里,走进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我们笑着、望着、欣喜着。我们的身边是一望无垠的金黄麦浪……我愿意一直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守望童年的美好,守望教育的美好!
(作者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20日第13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