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师德建设要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制度约束走向文化约束,从底线思维走向精神高地。

实施“以师为本”的培训

发布时间:2018-06-27 作者:李一忠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一名县区教育工作者,深知教师教育改革工作的艰辛和困难,就县域教育而言,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在教育转型变革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师培训越来越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单一,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社会诱惑大,许多教师容易陷入职业发展的迷茫……虽然一些教育管理部门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面对庞大的教师群体和纷繁复杂的个体需求,教育管理部门除经费制约外,用什么样的理念指引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区域教育而言,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教师为什么消极对待培训?归根结底是培训的内容设置、课程安排没有很好地适应教师发展的需求。“你讲的东西对我没有帮助,我为什么要学?”既然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就必须做到“以教师发展为本”。

“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培训方式首先要理解、尊重、信任、关心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专家不能用统一的标尺去束缚教师,不能要求教师做道德完人,而是要在理解、尊重、信任教师的基础上解放教师、激发教师,帮助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更强的专业尊严感和专业成就感,从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其次要帮助教师建立“工作本身就是生活”“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等理念,激发教师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把学习、成长看成通往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再次要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库,随时记录教师参训情况,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学习课程、教师收获和不足以及下一步培训的期望等,方便教师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学习经历和需求,为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教师发展为本”因需设训,使培训计划更符合大多数教师的需要,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过高社会期望让教师身心俱疲,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平衡加剧了教师心理失衡,服务对象复杂化加大了教师工作压力,教育理想缺失造成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够,种种原因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教师职业倦怠依靠师德培训不能有效解决,依靠强制性约束治标不治本。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把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不仅要呼吁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和有效配合,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增强教师职业威望。

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从口号落实到行动,改变教师处于弱势群体的现状,要改变“功劳归政府,责任归教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处理教育事故时,要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千方百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同时加强对教师的疏导和教育,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不断强化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当教师能自觉地不断超越自我之时,就是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之日。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努力提升师德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文化约束双管齐下。制度与规矩是师德必须坚守的底线,建立常态的师德建设机制,把师德建设与“从严治党”“两学一做”等活动有机融合,层层传导压力,人人加强自律,增强教师的规矩意识。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守规矩这一底线,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四有”好老师就是对师德提出的明确要求,就是要激发精神信仰的力量。要注重对教师的价值引领,以共同的信念凝聚、激励、引领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制度约束走向文化约束,从底线思维走向精神高地。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县科技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6月27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