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陈裕光:教育非仅求知

发布时间:2018-08-22 作者:杨 阳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陈裕光(1893-1989),曾任金陵大学校长,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创办《中国留学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版),主持编译柯威和史罗荪的《科学与世界改造》。

光绪年间,江苏南京诞生了一所号称“江东之雄”的大学。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姊妹学校,金陵大学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而它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离不开第一任华人校长陈裕光的努力。正是在陈氏的执掌之下,金陵大学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改革,成为雄踞南国的“钟山之英”。而陈裕光也在执掌金陵大学的20余年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在陈裕光看来,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品性培养,其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一名基督教信奉者,陈裕光特别倡导“我非役人,乃役于人”,主张由小我而推及大我,变利己为利他人,要养成博爱、奉献、服务之精神。为此,金陵大学校园里树立了“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的大标语。学校也在时时提醒学生:不能“徇私循利,予求予取”,不能“遁迹隐居,独善其身”,而是要奉献,要爱人,要服务民众。不仅如此,陈裕光还以身作则,让学校从校长到员工、从教师到学生,大家都“亲爱精诚,一团和气”,让学校保持仁慈、博爱、温馨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于是,“何用持身,仁心是宅;何以涉世,圣哲可迹”,成为不少学生的座右铭。

在培养“仁”的基础上,陈裕光着重强调的品德是爱国。因为金陵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在陈裕光看来,救亡图存是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大学要与国家、社会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因此,他激励学生要以拯救民族危机为己任:“凡我中华儿女,均应闻鸡起舞,引吭高歌,为国家为民族,卧薪尝胆,努力奋斗,誓将敌寇击退,失土收复,建立一富强康乐之新中国,共为人类社会造无疆之幸福始也已。”

基于上述理念,陈裕光执掌学校后,认为金陵大学要真正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就必须与中国民众打成一片,服务于中国社会。于是,他积极倡导教学、科研与推广(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陈裕光明确提出:“教育非仅求知,乃所以加强服务意志,锻炼耐劳刻苦精神。教育本身,并非仅以增加知识为己足,而在作育人才,济世惠民。”为此,学校专门成立社会服务处,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爱心活动,不仅为失学儿童、成人办夜校,而且为黄包车夫组建合作社等,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不仅如此,为训练学生的服务能力,养成劳动习惯,教务处以及各个院系都给学生提供按时计酬的勤工俭学机会。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学校还组织安排各种外出活动,使学生对社会有深刻认识,进而反观自身,培养对自我精神世界的锻造能力。

经过大量办学实践,陈裕光总结道:研究、教学、服务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要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推广事业;通过推广促进教学和科研,最终达到教学、科研、推广共同进步,培养改良社会、造福人群的人才。令后人赞叹的是,在近代中国,在科研尚未被提升到与教学同等重要地位的年代,陈裕光对教学、科研的倡导具有划时代的开拓意义。他虽然提倡大学为社会服务,但始终保持着理性,坚守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故而,他评价中国的大学教育:“对于‘大’字,确有相当成就,而对于最高学府之‘高’字,尚逊一筹。盖常见范围扩大,少闻学问湛深。换言之,研究的工夫,尚未充实。”因此,在抗战时期,金陵大学即便是处于迁址的情况下,依然在四川和陕西率先建立了农业推广实验区,并以县为单位进行农业推广制度研究,为政府推广农业成果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其实,金陵大学作为教会学校,其底色必有一抹浓重的宗教色彩。所以,陈裕光说:“本校办学启发知识以外,亦常以琢磨品性,阐明宗教伦理为职志。”难得的是,他将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粹与国外教育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在带领金陵大学进行中国化的进程中,陈裕光眼光敏锐,形成了“求学本旨,在求致用,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这种以特色谋发展并使学校迅速崛起的办学经验,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系北京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2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