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郑艳红变了!作为从教20多年的名师,她将自己过往的经验一切归零,从向学生示范倾听开始,改变课堂生态。这一变,却让她以倾听姿态定格了教师最美的样子。

郑艳红:最美的课堂姿态

发布时间:2018-09-12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郑艳红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优秀班主任、上海市第三期班主任带头人、郑艳红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德育创新基地导师。

郑艳红所带的班级是一个“网红班级”。

一年前,班上学生撰写的教育教学创新文章在报刊发表后,在网络上广泛转载,引来不少网友围观。

引起关注的还有今年5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学生引领未来教育变革”高峰论坛。这是一次舞台翻转的论坛,整个论坛是学生的主场,领导、专家则退居观众席。来自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郑艳红班级的蔡龙昊、俞林昊、须奕航、陆安诚、徐昭阳、罗沁怡、刘诗奇等学生分享了他们亲历“学习共同体”这一创新教育实践的故事。

蔡龙昊说:“课堂上,倾听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而自由表达的快乐又为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提供了动力。由此我想,一名讲述者与其想着怎样辩驳他人,不妨学着倾听他人,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述人。”

刘诗奇则分享了“让不自信的学生在学习中迅速找回自信是让课堂活跃的关键部分”的观点。他认为,当每个人都活跃起来时,大家的收获才会更加丰富。而调动每一个人积极性不该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需要一个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由学生充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能迅速引来同伴的回应,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思维空间更广阔。

论坛上,这群“小明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来自江苏的一位教师在随笔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终于见到了落落大方、表达清晰、逻辑性强的蔡龙昊同学。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造就了这样一位可以称之为标杆的学生?

“孩子们身上的潜力是未知的,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心里也就产生了回声。”一直跟踪关注这个班级的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陈静静说。

这个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班级,他们的课堂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个班的班主任郑艳红。

相信倾听的力量

在一堂公开课上,郑艳红呈现了这样的课堂画面。

课一开始,她努力创设一个安全、安静、安心的课堂氛围,然后借助观看“与陪读有关”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这是一堂关于“社会现象评论文构思指导”的作文课。看完视频,学生围绕“家长陪读现象”自然分为正反两个阵营进行辩论。每组学生在发表观点时,郑艳红有一个标志性的姿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身体前倾,眼睛温和地跟随着每一个发言的学生,偶尔微笑着点头回应,偶尔侧耳倾听,然后不断转身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要点。

在辩论进入第二回合时,郑艳红发问:听完正反两方的观点,大家现在有什么样的思考。有学生说:“我发现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对家长陪读这一现象我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时,课基本接近了尾声,郑艳红说,“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应该从不同角度看待它。

这堂课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点评环节,专家在屏幕上展示了抓拍的多张郑艳红倾听姿态的照片。“这是课堂上最美的姿态。好课堂就在教师倾听的姿态上。”专家说。

善于倾听是学生眼中郑艳红在课堂上最大的变化。在郑艳红的认识里,倾听是一个具有教育学意义的姿态。营造课堂倾听文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示范倾听。

郑艳红课堂实践的理念正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在佐藤学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礼貌、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用耳、眼、心倾听,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等,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安心学习、热衷学习”。

许多时候,教师过于关注自己怎么说,而忽略倾听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听,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听,或有关联、触发思维去听。“课上的对话不是自说自话,不是轮流说提前准备的话,而是有关联的、现场生成的,是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有疑、有感、有思而发,而这一切,倾听是重要的基础。”郑艳红说,“学生在多向性的对话学习中,把‘一言堂’转变为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

佐藤学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被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演绎得如此深刻。2017年3月,在一次论坛上,郑艳红与佐藤学相遇,当面聆听佐藤学的报告,让她对学习共同体理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就是这样一位走在教学变革路上的教师,真正的改变却是从两年前开始的。谈到改变的原因,郑艳红说,自己其实是“自废武功”。郑艳红没有想到工作23年后会从头再来,没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和班会课能从讲授式变成这种全新的方式。

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

“以前的我很强势,说话声音大、手势多,不停暗示学生:你要听我的,不听我的你就要吃亏。”郑艳红说,“学生很认真地记录、记忆,他们在试卷分析中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听老师的话,不然一定考不到高分。”

郑艳红的强势表现在她有天然的“抓分”能力上,学生都“迷信”这位“牛师”的能力。郑艳红上学时是一个典型的“学霸”,热衷于研究命题者的意图、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后来当了教师,她也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分析考点和解题思路。但这种方式让她的教学并不轻松。那时,郑艳红替学生做了太多的工作,她也一直试图破解这一困境。

在郑艳红的教学生涯中有过两次迷茫:第一次是在工作10年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第二次是在工作20年的时候,她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教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分数吗?即便是为了分数,也要学出幸福感吧。”郑艳红不想让学生学得那么苦,她总觉得,真正的学习是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的。

于是,2016年9月,郑艳红开始在语文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座位发生了变化,但是授课模式还是以教师牵拉着学生为主,学生自主讨论积极性很高,但不太乐意公开分享自己的想法。同年10月,郑艳红参加全市的课堂大奖赛。对“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郑艳红来说,当时她背负的压力很大,因为她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只能赢,不能输”。

接下来,她花费了大量时间琢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为了迎合专家评委的口味,她反复修改教案。遗憾的是,课一结束,评委一脸严肃地问:郑老师你讲的与学生讲的不在一个点上,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我知道自己精心准备的这堂课上砸了!”郑艳红说。

这一问惊醒了梦中人。郑艳红意识到,自己准备得越充分细致,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越少。因为过度关注评委的看法,最后眼里没有了学生。整堂课死气沉沉,学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郑艳红知道自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学困境。她要寻求改变,哪怕从头再来。

每个人成长路上都会遇到关键人物,郑艳红也一样。促使她的课堂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陈静静。郑艳红常说,陈静静是对她教育教学影响最大的人。

时间追溯到2014年,那一年郑艳红刚刚调入上海大学附中。在一次教师培训中,她听到学校副校长刘华霞提到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概念,这一概念恰恰与她研究的班主任工作课题一致,尽管那时她并不理解“学习共同体”背后的深刻内涵。

郑艳红在网上购买了一系列关于佐藤学的著作进行啃读。“当时读的时候也不是很明白。感觉很深奥,也很复杂,想实践但又没有头绪。”郑艳红说。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偶然的机会,郑艳红看到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国际会议。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会议第二天就要开始了,郑艳红不愿意错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她背起行囊就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在这次会上,郑艳红邂逅了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校长林莘。林莘一直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她主动与这位素不相识的林校长搭话。当得知郑艳红在上海工作时,林莘说:“上海有个叫陈静静的专家,是佐藤学的学生,一直在研究学习共同体。你可以与她多交流。”

就这样,郑艳红在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之路上遇到了影响她的“关键人物”。

走向“学教翻转”

在陈静静的帮助下,郑艳红开始在日常语文课上实践学习共同体。

郑艳红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课前预习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不讲;学生能在小组间协同学习解决的,不讲。她和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文本那些最核心、最具冲刺挑战性的问题。

让课堂慢下来是学习共同体的文化。郑艳红说,学习共同体主张“少即是多”,倡导教师要少教多学、少讲多听,让学生和学生串联起来。课堂的转型并不体现在公开课、研究课中,而是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大方自信地上台分享小组探讨所得,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每周郑艳红还会抽出一天安排两节课连上,两节课80分钟,上一些写作课、经典阅读课等长课,这样可以聚焦学生的深度需求,更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

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上课,郑艳红最大的体会是每天都充满期待和欣喜,因为她不知道学生会在课上展现怎样的学习状态,不知道学生会生成哪些挑战性问题,也不知道学生如何解答预设的高难度问题,自己会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郑艳红给两个班上课,以前的课堂通常是重复的。现在两个班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探讨问题的深度不同。

听郑艳红的课会发现,在学生发言时,她从不随意打断,而是负责倾听和记录,她甚至很少点评,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话题在学生头脑中充分流转。

学生俞林昊说:“课上,郑老师给我们发一张学习单,这里面的高频词有两个,一个是倾听,一个是记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由主讲人变成了倾听者。每一名同学都要发言,而且发言当中每一个人又都会做到记录和倾听。倾听是对他人经验的获取,而记录则是对信息的筛选。”

就这样,郑艳红的课堂实现了“学教翻转”——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设计高认知、高参与的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以保障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为班级赋能

从课堂出发,郑艳红又开始改进班级管理的方法。她以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将人为割裂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相融通。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位有“影响力”、对学生施予积极影响的班主任;做一位有“感染力”、“爱”与“管教”合力进行的班主任;做一位有“领导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土壤的班主任。

郑艳红致力于让学生从“共同生活”的“自然”状态走向“公共生活”的“自治”状态。她从以下6个方面做了探索:通过组建班级智囊团,发挥资优生的辐射与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小组,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正能量;通过成立“关爱委员会”,发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成就自我;通过个人日记、班级日志、体验式教育活动,实现班级管理人性化;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可行性、互约性的共同体规范,施行班长竞聘制,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班级管理情智化。

郑艳红认为,班主任应该注重“体验、感悟、反思、成长”,并顺应“四个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校园文化特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不同时期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语文教师,郑艳红与学生共同写日记已有5年,在博客上留下了100多篇生活点滴、教育随想。《班级日志》《404教室的奇迹》《个性化培养计划》……文字、照片、视频里汇聚的是学生成长的点滴。一位家长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仔细地阅读了每个孩子的文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孩子们很有思想,很有个性。我们不可以再用简单的说教与孩子交流了,真的要把他们当成知己来沟通。”

“凡事商量”是郑艳红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准则。每个学生都是平等、受尊重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既是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创建全纳型、生态型成长共同体。

佐藤学曾说:“每一个人的尊严得到维护,意见的冲突和论争也得到尊重。我们即便彼此伤了和气,也能通过开诚布公地交流和批评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的活动,在学校和课堂里构筑起相互学习的关系。”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为郑艳红的教育信念。“当你无限相信的时候,他就会释放意想不到的力量。”郑艳红说。

你问我答

1.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在看似平淡的日常教学中,把自己锤炼成学习的专家、反思性的实践者,为实现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而努力。

2. 你最欣赏的以改革知名的学校是?

答:日本滨之乡小学。

3. 如果给你足够的权力,你会将自己的课堂变成什么样?

答:与学生共建基于“相互倾听关系”的幸福温暖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域。

4. 学生的哪一句话曾让你心灵触动?

答:2016届学生在毕业时说:“郑老师的关怀像阳光,随时包围着我们又给我们充分的自由。”

5. 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答:23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并立志一辈子做一名班主任、语文教师。

6. 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评估的?

答:经验丰富。

7. 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答:在课堂教学变革之前,把教学理解为传授知识、出好成绩。课前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写好教案上;课上满足于传授知识,不关心真实学习的发生;课后不注重反思学生的学习经历。导致我与学生的关系紧张,自身缺乏职业幸福感。

8.请用三个词概括你自己。

答:实践、反思、学习。

《中国教师报》2018年09月1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