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自主研发“课外阅读”课程,到带领全校教师设计“课外阅读导引单”,甚至在全校、全区推广经验,郭玥做的不止这些。在做了两年校教研处主任后,郭玥选择主动“辞官”当班主任,问及缘由,她说:“陪伴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郭玥:慢慢陪你“读”下去

发布时间:2018-09-12 作者:本报记者 梁颖宁 来源:中国教师报

郭玥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语文教师,包头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包头市先进班主任。她所带的班级被评为东河区优秀班集体。曾获全国“七彩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青功赛一等奖、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内蒙古赛区一等奖,主持自治区级“十二五”重点课题《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实验课题。

“郭老师的课,我总感觉40分钟很短,还没等上呢,就下课了。” 学生王思冉抢着对记者说道。

“我们郭老师上课总是把主题藏起来,‘死’不告诉你,反正就是让你猜。就是吊我们的‘胃口’,我的‘胃’都快出来了,也不告诉你。”机灵的小女生刘泽钰插话说。

“郭老师的语文课让我们不停地动脑筋,勾出我们的好奇心,激发我们的学习欲望,我们都盼着上语文课。”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生怕漏掉关于他们郭老师的重要信息。

孩子们口中又“恨”又爱的郭老师,就是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语文教师郭玥。

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做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

许多家长最佩服的是郭玥的坚持。一位学生入学后对学习生字有很大的困难,连家长都想放弃了,但郭玥没有放弃,她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成长,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区分渴和喝,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学习‘掰’字,两手一分各一半。”这是郭玥班上学生嘴里经常自言自语的话。郭玥在教识字时,不仅简单地教读音和笔画,她还给每个生字都附一个小故事,讲字理,编“小口诀”。这样简单的“小口诀”,贯穿了学生一至二年级。

“郭老师特别关注孩子,这种关注,不是普通的那种关注,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心理成长。”有家长说。

正是因为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郭玥尤其看重阅读。

什么是语文课的核心?通过阅读和习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课的核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课外阅读课程的研发,成为郭玥自己拥有的那片“森林”。

这门课程的创新之处,是通过“课外阅读导引单”这个支架,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通过使用一些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预测与印证、边读边想象、整合性梳理提取信息……

郭玥认为,这种策略在小学阶段不宜显性化,应该是渗透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整合资讯、提取证据、多元解读、批判性思考。” 郭玥对记者说。

导引单中的话题或活动,既是学生阅读的“脚手架”,也是师生围绕经典展开深入对话的依凭。

在设计导引单之前,郭玥需要提前阅读,根据读物特点梳理出本书在构思布局、人物特点、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然后依据学情预测学生的兴趣点、盲点,以及认知差距,依此选择阅读策略,最后综合以上内容精心设计导引单的话题或活动,以跟进和指导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课程设计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激趣”,即激发学生读“回头书”的兴趣。在导引单介入之前,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相机引入阅读书目开篇的一个片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

郭玥告诉记者,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不带任何任务,只是轻松地读书。教师唯一的要求就是快读,最好是一鼓作气读完。这时的阅读可以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只求让故事情节完整、鲜明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此时的“趣”是对故事大意了然的“意趣”。然后,教师借助导引单引导学生读“回头书”,走进书中读懂人物、读出细节,读到故事的背面去,此时的“趣”是“旨趣”“隐趣”。这个“趣”是深入读书悟得的“趣”,是学生自己读书不容易感悟到的。

在东河区公园路小学,学校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课,而郭玥的课外阅读课时间是其他教师的3倍。郭玥通过整合教材,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缩短了,但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更多时间上课外阅读课。她还把这门课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许多时间、空间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的状态。

《城南旧事》一课就是这样上出来的。郭玥本想,这样一本以儿童为主角的书,孩子们应该喜欢,但她发现孩子们并不感冒,甚至有点排斥。

“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没有故事情节”“看不懂”……面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评价,郭玥很坚持,她不想用搞笑和娱乐迎合孩子,而是希望推荐给孩子经典的读物,把真正“美味的”东西给予他们。

郭玥用一个月的时间上完这节阅读课,她设计了4个章节,还抛出好几个问题:“妞儿是秀贞的孩子吗”“你们觉得小偷是坏人吗”……由此引发孩子们的多元解读。

面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孩子从法律角度说,偷东西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孩子从情理方面说,他是一个好哥哥,供弟弟上学;还有的说他作为一个儿子,就是败家子,但作为朋友还是很好的。通过阅读,孩子们明白好人与坏人不是绝对的。之后,班里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交流各自写的《人物小传》,每个孩子都写得非常深刻。

“其实,我的初衷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这些道理。”郭玥欣慰地说道,“那个年代距离孩子们很遥远,但是成长距离孩子们很近,人的成长是伴随离别的,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离别。”

到了最后,郭玥借助导引单读完整本书后提出,“别离”是英子童年永恒的主题,秀贞与妞儿的离去,小偷的离去,宋妈的离去,父亲的离去,每一次别离都是一次痛苦,但作者却用轻缓的笔调给我们讲述着这一场场别离,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疾风骤雨,可为什么我们的心里就像装着一块铅一样沉重呢?紧接着,郭玥又把阅读延伸,让孩子们欣赏电影《城南旧事》和学唱《送别》。

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的魅力终会开花结果。

“慢”是为了更好的抵达

为什么对阅读如此看重,这源于郭玥从小养成的习惯。很小的时候,她就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幼儿画报》《中国少年报》,甚至去读远超自己年龄的读物。尽管有些文章她读不懂,但她不怕“慢”,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直到最后读懂了。

这种慢也是受父亲的影响,郭玥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父亲的故事。作为工程师的父亲常常趴在一张特别大的办公桌上,不嫌麻烦,一点一点地绘制各种机械工程图。

父亲的“慢”深深地印在郭玥的脑海里,她也用“慢”的方法读了许多书。参加工作后,她更把父亲的那种“慢”,那种“老知识分子”的一丝不苟用在了自己的工作中,找准一点深钻进去。

“课堂是沙,课程是聚沙成塔。” 郭玥说。

长久以来,阅读整本书是语文教学中的空白。因为无人指导,所以阅读收效甚微,学生读了许多书却都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泛泛一读。郭玥想通过课外阅读课程的导引单,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爱上经典。

一次教研活动,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说,郭玥的课程设计难度太大,她与孩子们“聊书”聊得太深了,这样的学习也就她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行,换一个班恐怕很难复制。

但郭玥不这样想:“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需要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习,所有孩子都可以做到。”

如何设计、训练?郭玥为此绞尽脑汁。

一次作文课,班上学生普遍发挥不好,郭玥干脆放弃了原有的题目,重新设置了题目,让大家用数字作一首《吹牛诗》,这下大家都来劲了,所有的人都开始放飞想象,吹起牛了。

“大家都吹牛,我也吹了一个牛。”学生赵宣睿说,自己至今都记得这些诗句,比如“六个苹果半秒吃”“八个西瓜一掌劈”“九只老虎我踢飞”……

“我们在课上不停地动脑筋和思考,她总是勾出我们的好奇心,激发我们的学习欲望。”学生李乾宁说。

“郭老师就是让你死劲儿往外抠主题,就是那种把指甲都能抠掉的感觉。”学生形象地打起了比方。

就是在这种策略之下,许多学生对阅读开始有了积极的体验。仍以《城南旧事》为例,在借助导引单分章节读完这本书后,学生对书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大家普遍认为这本书“很有意思”,有的学生愿意再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也有的学生说这本书现在不再觉得平淡,读出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甚至有的学生还把话题带回家与父母交流讨论。

郭玥从不认为自己很聪明,相反,她认为自己是又慢又笨的人。刚开始上公开课,讲的并不好,因为拒绝用许多名师的课七拼八凑,她自作主张的“原创”总是一塌糊涂,有些入职晚的教师甚至很快超过了她。

但慢慢地,这个在学校各项活动、竞赛中的“候补队员”逼着自己练内功,逐渐形成了对教育的理解、教学的理解、课堂的理解、课程的理解,有了自己的一点点风格。

前面的“慢”,是为了后面更好的抵达。

“我就像‘犟龟’一样,一点一点地往前走,但不知不觉可能会比其他老师走得更远一点。”郭玥说。

“我要回到孩子们身边”

“郭老师的人情世故,比白纸稍微厚一点。”校长于涛说。

或许是因为把许多精力放在了学生身上,在同事们看来,郭玥有时有点“不通情理”。

一次学校的篮球比赛结束后,因为一分之差输给对手,郭玥气冲冲地来找于涛,认为裁判误判,这不公平。

彼时结果已公布、奖项已颁发,按照惯例,于涛对郭玥说,那位裁判老师已经59岁,临近退休。

还未等于涛把话说完,郭玥说;“校长,你们这样决定,对我的孩子们不公。”这句话一下子把于涛说的愣了好久。

原来,郭玥是为了她的孩子们,她怕这件事影响到孩子们。最后,郭玥给于涛留下一句话,“对于这件事,我保留我的意见”!

那时正是学校考虑要提拔郭玥的时期。她这般较真的“不开化”,是否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有些人开始担忧。

于涛明白郭玥的能力,也了解她的性格,还是坚持认为她是教研处主任的不二人选。

但万万没想到,于涛第一次找郭玥谈及此事就吃了“闭门羹”。

面对于涛的盛情,郭玥回答:“校长,我只想做教师,行吗?”

之后,历经“三顾茅庐”,威逼利诱,再晓以各种大义,告诉她现在学校需要她把能力发挥出来,带领更多教师一起发展……于涛的真诚与耐心打动了郭玥,最后她勉强答应。但她提出条件,只试半年,“讨价还价后”定为试用一年。一年后,于涛在全校大会上直接正式宣布,郭玥为教研处主任。

其间,学校的课外阅读课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外阅读导引单”在学校、在全区推广。郭玥一心扑进去,带着其他教师一起努力研究,从“整体导引单”的设计,到 “导引单”的前置课程的设计,到中间阅读,到讨论,到总结,再到最后的深入与外延,覆盖整个课外阅读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与环节。

在郭玥的带动下,学校其他语文教师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公园路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课程蔓延整个校园时,由学生推动的教师阅读也正在悄然发生。“教师阅读会”“读书共享会”也开展起来,许多老师意识到阅读是增强自己业务能力很好的一种方法。

就在今年,当了两年教研处主任的郭玥,提出辞去教研处主任一职。

之所以想辞去管理岗位一职,源于郭玥的愧疚。

“因为外出讲课和开会的时间很多,陪伴学生的时间太少了。”在郭玥看来,任何事情都不如把孩子们教好重要,尤其是六年级学生离开时,因为依依不舍流下的眼泪,彻底打动了她。

“我觉得自己欠缺的太多了,我还需要继续学习,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时间‘忙学生’,我只想好好当我的班主任。”郭玥不停地去找校长。

终于,郭玥得偿所愿,卸掉了“官职”,重新当上了朝思暮想的班主任。

新学期的家长会上,郭玥郑重向家长们宣布:“今年,我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全身心地陪伴他们,要把我们班上每一个孩子都带得更好。”

消息一出,孩子们激动万分,欢呼雷动。

“郭玥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她心无旁骛,没有任何杂念,淡泊名利。”一位家长感叹地说。

而这位学生眼中的“郭姐”“郭哥”又有了新的想法,为毕业生设计一套“毕业20讲”课程,让他们开开心心踏入中学,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你问我答

1.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能力,希望可以不断突破自己。

2. 你最欣赏的以改革知名的学校是?

答: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3. 如果给你足够的权力,你会将自己的课堂变成什么样?

答:我的课堂上学生能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都感到自己是最重要的。

4. 学生的哪一句话曾让你心灵触动?

答:有语文课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5. 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答:在学生的成长中给予他们正能量。

6. 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评估的?

答:无私奉献。

7. 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答:尖刻地指出学生的缺点,之后这些话会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会像针扎在心上一样。

8. 用3个词概括你自己。

答:执着、专注、简单。

《中国教师报》2018年09月12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