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以来,给教育带来了一大改变——教学资源得到完整的释放。互联网的介入在改变教育的同时,也为教育公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将教育公益划分为三个时代。
教育公益1.0时代:着力改善硬件问题
据统计,当下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超过14万所,留守儿童达6100多万。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对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最后的20%进行“底部攻坚”;众多富有爱心的企业也纷纷捐款捐物;社会各界开展的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教育公益1.0时代,诸多公益项目最大的成就是改善了一部分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这能帮助偏远山区学校解决硬件部分的问题,但是困境依然存在。
第一,师资薄弱,老师自身水平有限,许多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起来,素质教育成为空谈;第二,乡村教师得不到良好的培训,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会使用,只能让捐赠的白板、电脑积灰;第三,短期支教的模式由于历时过短、志愿者专业性不足,无法给予山村孩子持续性、彻底性的帮助。
教育公益2.0时代:“互联网+教育”颠覆课堂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战略,各行各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一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基于“互联网+”战略的教育公益,也迎来了新生。
地处四川宜宾大山深处的白云小学是全国14万所小规模学校的典型代表。2015年10月,白云小学加入了“互+计划”,一个由互联网教育企业沪江发起的,支持中小学优质网络课程共建共享的教育公益项目。
基于沪江旗下的在线直播工具CCtalk,“互+计划”为白云小学建立了CCtalk直播教室。通过学校里唯一一台积满了灰尘的台式电脑,一根细细的网线,“互+计划”连接起了白云小学与大山外的世界,也连接起了贫瘠的乡村教育与最新、最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现在,每天中午是白云小学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他们围坐在教室里那个磨得发亮的水泥讲台边,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为他们带来的精彩课程。
过去做教育公益只是积累了物理条件——建了路,从教师本身的训练到教育资源的提供上依旧是欠缺的——没有车。“互+计划”突破了传统教育公益只解决硬件的问题,既修了路,又造了车。
教育公益的未来时:覆盖更多人群的个性化学习
未来,互联网学习或将成为乡村学校常态化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公益会迎来新的发展——更多远在山区的孩子可以参与进来,更多乡村教师从提升教育理念开始接受培养。相比于现在依靠互联网将外部资源连接入校,未来乡村学校会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道路,把互联网思维深嵌入农村学校的课堂,让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