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周海宏:不要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

发布时间:2021-12-29 作者: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周海宏:不要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

本文为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发言摘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专题

什么是教育成败的标准

很多家长把孩子是否能考取985、211,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是否取得社会成就、社会地位作为教育成败的标准,于是把孩子的时间主要用在学科学习上。但事实证明能否考上好大学并不是人生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一个人大概在35-36岁这个年龄阶段,处于职业上升发展期,还是开始走人生下坡路,我认为这才是教育成败的观测点。

大学毕业后,孩子需要什么素质?我认为需要具备“三力”,即能力、魄力、魅力。  

“能力,魄力,魅力”要怎样培养?

一是能力。家长非常重视能力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能力呢?在学校需要有学习、考试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需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能够真正地在未来工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需要培养感性思维,艺术无疑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艺术教育培养人的精密的感性能力,培养人专注事物的感性特征,发现事物差异。没有敏锐的感性思维,不足以为理性思维提供研究、捕捉问题的能力。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特点是发散思维,是自由的天性,是能够破除已有的规则,打破既定的套路,发现新的路径。这难道不正是艺术行业最基本的职业行为吗?

在音乐、美术、戏剧领域中,大家都听说过,有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每个人面对相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理解路径。这正是创造力思维最基本的方式——发散思维。在音乐中,我们强调的不是标准的答案,是独到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艺术教育中,平庸和遵循套路是不被接受的。

因此,要想让孩子未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艺术教育尤为重要。艺术超越了某个具体学科的规则,在素质层面上,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4.png

中央音乐学院前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海宏

二是魄力。要敢于抓机会、敢于担当、敢于进取。

关于魄力,也许和艺术教育联系并不紧密,但是我特别想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把纠正孩子的错误、指出孩子的问题当作第一要务。只要出错就批,只要有问题马上就训,会造成孩子战战兢兢,惩罚错误不能培养出一个不犯错误的孩子。

人犯错误有3大原因都是不可消除的:注意力分配的问题,导致走神;经验不足,导致不知道该怎么做;绝对能力的限制,导致遇到问题时无法驾驭。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可以降低孩子犯错的概率。没错,但是你有可能培养出来怕犯错误的孩子。一个不怕犯错误的人,比一个不犯错误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

我们经常讲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敢抓机遇的人准备的。在工作岗位上,本着不做不错原则工作的人,3到5年之内会被边缘化。为什么有的孩子积极进取,敢于应对不可知的未来,而有的孩子却怯懦、畏缩。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家长在一开始教育的时候,逢错必纠、逢错必惩。最后要想不犯错误,只好什么都不做。那就让孩子失去了魄力。

在艺术教育中,要鼓励失误,鼓励超越规则,鼓励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心中的蓝图,而这个蓝图,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标准答案。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艺术教育为我们创造可能性,给我们不确定的未来,在艺术教育中,如果出现标准答案,很可能扼杀孩子创造未来的可能性。

三是魅力。魅力包括审美魅力和社交魅力。一个人有审美的魅力,会增加社交魅力。同时,社交魅力的增加,将提高获得社会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增加成功的概率。

艺术教育,毫无疑问培养了一个人的审美魅力。但是我们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艺术教育还有一个巨大的,培养人社会交往意识的能力。

比如在学校的合唱教学、乐队教学中,大家遵从指令,有层级意识,会顾及他人,互相担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意识。特别是像音乐这样充满了活动感的教育中,还培养了竞争厮杀中的团队意识。在美和成就感中追求大家共同的目标,既发展了团队意识,又成就了个人。这样的人,会更有社交魅力。

当然,这一切也取决于我们的审美教育,在魄力的问题上,学校教育和学科教育都不能够提供系统化的训练,而艺术教育,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请家长记住,不要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请您记住,在起跑线上,不要落后是对的,但是要知道什么是最重要。我认为在起跑线上,比的不是速度,比的不是距离,比的不是在学校学科教育当中排名第几,比的是谁爱跑、谁会跑、谁有跑的策略,谁有全局观。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