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郭声健:“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双减”与“双增”

发布时间:2021-12-31 作者:阮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为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发言摘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专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双减”到底对学校美育教育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双减”对美育来说,既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与改革。

“双减”政策把美育推向了前台。分析其原因,首先,这次的“双减”政策力度大、见效快,且与美育教育有直接关联;其次,学校美育教育较以往相比,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这次的“双减”政策,对美育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实质、最深远的。

image.png

郭声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此外,“双减”政策给学校美育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第一,“双减”政策给美育带来了可能的“双增”。第一增是在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后,增加了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第二增是在校外培训机构认定中将体育和美育培训列为非学科类培训,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培训的时间将会大大增加。

第二,这次“双减”政策客观上已经让美育受到了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关注,“美育”变成了教育领域的热词,学校美育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从边缘慢慢向中间靠拢。

第三,当人们思考着“双减”政策把校内的作业负担减下来,把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减下来之后应该怎么办时,美育自然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和首选领域。这使得美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固。

谈到“双减”给美育带来“双增”时,我特地表述为“可能的双增”。学校会不会安排美育活动,家长会不会让学生去参加美育类的培训,这都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学校与家长对美育是否重视。

“双减”的确给学校美育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真正让学校美育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我们自身。

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双减”给学校美育同样带来了诸多挑战。诸如:教师准备好了吗?数量够不够,素质好不好?课程体系适应吗?仅有国家课程行不行,校本课程有没有?教学方式跟得上吗?常规课程教学没问题,三点半课程的教学能否胜任等等。至于学校美育教育是否能应对这些挑战,恐怕我们必须要在教学政策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唯有如此,学校美育才能真正把握与应对“双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美育怎么改革?我们要做好美育自身的“双减”与“双增”。美育自身要“双减”,一减功利化追求,二减技术化操练。功利化、技术化是长期以来学校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很累,那很大程度上就是诸如比赛、评优等功利化追求的压力所致;学生如果不喜欢上艺术课,那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把艺术学习当成了技术学习,极端情况是人们常说的“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所以,如果学校美育自身给师生带来了“负担”,那就是功利化和技术化造成的精神压力和身心负担。

事实上学校美育也要“双减”,要从功利化、技术化转向生活化、业余化的轨道上来。这里讲的“业余化”不是不讲专业,而是说我们要探索出一种适合培养业余爱好者的美育教学方式,美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决不能被功利绑架,被技术桎梏。要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专业为本,不能把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美育降低到技术层面。

美育自身要“双增”,一增师资,二增载体。必须增加美育教育师资。增师资一方面是增加专职美育教师配备比例,但眼下更重要、更可行的办法可能还是整合学校与全社会资源。比如,返聘退休美育教师、招聘社会艺术人士、购买社会服务、为高校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以及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具有艺术特长的各学科教师等。

此外,如何理解美育增载体?学校美育工作包括四大方面,即课堂教学(包括艺术课程教学和各学科课程的美育渗透)、课外活动(包括美育兴趣小组和美育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校美育特色培养)、艺术展演(包括常态化的面向人人的展演,和相对专业化的艺术社团的展演)。这四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四大美育载体。以往,学校美育工作能够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经常性地开展美育社团活动就足够了。但“双减”之后,学生参加美育学习与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拓展美育的途径和载体,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有课上和有活动参与,那就必须在校园文化特别是艺术展演方面做文章,要让学生置身于美育浸润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美育的熏陶与滋养,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性地去校外和校内的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进行现场观摩,要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与展示。只有这样,“双减”给学校美育带来的发展机遇才能够真正转化为发展势头。

“双减”政策把学校美育推向了聚光灯下,全社会都在看着、观望着我们,美育必须表现出自身应有的那份惊艳。我们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全新挑战,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学校美育的育人使命与重托。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