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双减”工作部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县域学情校情,坚持“一个方案”为导向,着力推行“两项改革”,聚焦探索课堂教学、作业设置和课后服务“三大主题做法”,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因地制宜细化落实“双减”措施,做好“双减”教育提质减负加减法,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校内校外一体、课内课后衔接、线上线下并进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强弱结对推动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实现学校品质整体提升。
推行“两项改革”,促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推动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龙口市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抓手。2023年印发了《关于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通过跨校竞聘、选拔遴选等方式对252名教师进行交流轮岗,为县域乡村学校补充了骨干教师, 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缺编、非城区学校超编的情况,整体优化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为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化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联动共建。龙口市持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通过城区优质校辐射带动农村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立了学校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校长联席会议、月例会制度,制定3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以共同体内部各级名师、教学能手为依托,组建了“龙口市学校发展共同体教育教学名师、能手工作室”,建立市、共同体、校、个人四级联动教研新模式,共研共促共提高。发展共同体,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及优秀教师校际共享,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聚焦“三大主题做法”,使“双减”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课堂教学,强基提能求高效。龙口市强化课堂教学研究,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减负提质”新课堂。强化集体备课教研,把深化教研作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生长点,加强“品质教研”建设。立足教学常规,从学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教学内容结构化体系,深入探究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全科育人德育新模式,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华为智慧云课堂建设,实施课堂阅读改革推进中小学单元拓展整合阅读工程,创新推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和精品课程,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育人效果。
聚焦作业设置,减量多元求实效。龙口市加强作业公示制度,强化学科间的作业总量、时长调控,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作业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学校本着“整体规划、分段实施、提升素养、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基础素养+能力提升”的精准靶向作业类型,对不同时间段的作业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基础性作业常态化,注重巩固积累;定制性作业个性化,注重分层专属;开放性作业长效化,注重迁移运用。市实验小学立足学科特点,着眼个性发展,规划了“1+5+X”作业项目;润新小学打出三招组合拳,创新作业模式、设计与评价,通过减量、加料,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有选择、有实效、有趣味的特色作业自选菜单。
聚焦课后服务,丰富多彩求质效。在落实经费保障的基础上,为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安全有序、健康向上、公益普惠、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各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建立“课程超市”,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同时探索将乡村复兴少年宫与学校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有机结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用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让学生视野更开阔、知识更广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