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寿光以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立足新时代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以破题思维研判问题本质,创新体制机制,精准实施“城区学位扩容行动”“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县管校聘改革行动”“学校抱团发展行动”等“四大行动”,多重针对性举措破困局、补短板,整体提升教育品质,全力打造“优质+均衡”的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一、聚焦城区学生“入学难”局面,实施“城区学位扩容行动”
为有效应对生育高峰带来的“入学难”问题,寿光市多措并举,全面发力,研究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确立“社会投资、政府租赁、公办管理”的学校建设模式,同步建成投用鲁清实验学校、厚德学校、全福元实验学校、文圣学校、悦轩中学等5所大型基础教育学校,新增学位11250个,实现了新生入学“有位有序”。
二、聚焦镇村教育“发展慢”现状,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
镇区处于城镇村的中间,具有纽带和支点作用,寿光市立足镇区教育战略定位,精准发力,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遴选羊口、侯镇、台头、化龙、稻田等5个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乡镇作为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坚持“一镇一案”,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结构、突出育人特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学生同水平的教育资源。
各试点镇以镇街驻地学校为“头雁”,形成辐射相关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雁阵”,再以两个“雁阵”构成镇域“大雁阵”,同时借助区域联盟及智慧教育资源,与镇外优质学校开展多重校际合作,形成“镇域多重雁阵”治理模式,全面破解乡村教育中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部分乡镇实现学生“回流”。
三、聚焦农村教师“干劲弱”症结,实施“县管校聘改革行动”
寿光市以“县管校聘”为抓手,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引导教师科学合理流动。自201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管校聘”改革以来,寿光市交流轮岗教师累计超3000名,2023年交流轮岗教师813人次,教师育人活力全面激发。
一是因校而异制定竞聘方案。将所有农村学校进行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域内学校的偏远程度、交通状况、办学规模等因素,把乡镇学校分为镇区学校和偏远学校。对长期在偏远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职称晋升除常规加分项之外,另设任现职内偏远学校工作年限奖励分,调动了教师扎根偏远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对音体美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小规模学校,采取“联校设岗”的方式,设置一定数量的“走教”岗位,明确走教学校、周课时量标准及走教要求,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二是因需而异布阵教师队伍。坚持把优秀教师向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倾斜作为工作导向,近5年招聘教师1687人,55%安置到农村学校。根据农村偏远学校用人需求,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3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时长2-3年,让优秀教师下得去、待得住、教得好。同时,倾力打造30个省、市、县三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为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作用发挥搭建平台,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所有农村新招聘教师统一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一年,既缓解了城区学校师资紧缺的现状,也让农村教师得到历练成长。
四、聚焦城乡办学“差距大”趋势,实施“学校抱团发展行动”
乡村教育振兴仅凭农村学校“单兵作战”难以实现,为实现城乡学校抱团发展、共同进步,寿光市从县级层面做好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全面发力。
一是以“云端互联”推动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校园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投资5600万元,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配备触控一体机2800台,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按“需建必建”原则建设“云端学校”,打造100个“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城乡教师“云端手拉手”。
二是以“集团化办学”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寿光市名校多、强校多的优势,实施优质学校集群带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建学校成长为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择校热”难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
三是以“品牌共生”激活农村学校发展活力基因。依托世纪教育集团、圣城中学等7所城区优质学校组建7大学校发展联盟,辐射带动全市所有乡村学校,定期开展教育管理经验共享、学校文化携手打造等活动,城区学校为农村学校作标杆、当示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联盟内学校实施“捆绑评价”,开展“教学督导+学校管理”双线问效,问效成绩与年度综合督导成绩挂钩,实现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同频共振。建立薄弱校认领包靠制度,全市所有教研员转变角色参与到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中,定期驻校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把脉指导,让乡村学校成为教研“主阵地”、视导“主战场”,全面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