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协作体建设 北京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近年来,北京市采取学校申报、区域推荐、市级协调的方式,按照艺体、科技、人文、数理、外语等学科领域,分类分批组建各领域高中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简称“协作”)。协作体首批成员校30所左右,共覆盖全市高中超过50%。在“自主自愿、开放合作、交流共享、协同研”的原则下,通过协作体建设,构建北京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新机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明确平台功能定位 引领高中发展方向

基于北京普通高中发展现状,搭建协作体新平台,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优化品质、提高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定位,加强相同特色类型学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提高校际、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水平,形成高中学校特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协作体的工作目标是在同类型协作体内,组织交流研讨,共同研究推进特色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形成特色高中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依托协作体,促进全市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形成新局面,提升高中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在协作体的职能定位上,一是分类指导。围绕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协作体组织专家开展指导。二是交流合作。开展协作体内高中特色发展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围绕特色高中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合作,并在课程开发、校外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三是总结推广。总结成员学校高中特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搭建市级交流平台,推广成员学校高中特色发展经验与成果,提升成员学校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形成特色高中教育品牌,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组建指导专家团队 开展分类培训指导

北京坚持一校一案,分类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历史积淀、学校文化、办学优势和条件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培育一批多样化特色发展的优质学校。在组建各类协作体的同时,邀请部分成员校校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协作体指导专家,指导协作体建设和成员校发展。

一是协作体指导专家团队根据区域和学校实际,加强对各区各校的分类指导。区域层面,围绕区域高中布局、特色发展定位、资源开发利用、育人方式改革等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学校层面,重点对具有特色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的部分高中,围绕其特色发展理念与定位、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特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学校治理体系改革与优化等进行专业指导。

二是依托协作体强化高中校长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每年面向高中协作体成员校校长和干部教师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开阔了校长视野,启发了校长办学思路,促进校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办学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设立高中研究专题 组织开展合作研究

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依托各类协作体建立协同研究机制,通过研究普通高中发展规律,深化对高中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调查研究。对全市各区和普通高中开展全样本基线问卷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基本情况、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辐射等10个方面;对部分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等现状;对优质特色高中开展集中调研,挖掘典型经验。

二是开展协作体专题研究。协作体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高中教育研究热点和前沿,设计每年研究专题,组织成员校开展有组织的教育科研。

三是开展政策与理论研究,为市区高中发展建言资政。协作体在现状调研、分类指导、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深圳经验与北京对策》《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并提交给市区政府部门,为制定北京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三级联动机制 推动校际协调发展

北京坚持市级统筹、区级主导、学校主体的三级协同联动机制,系统推进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协作体也建立相应的三级联动机制,在协作体内同类型不同发展层次的高中校之间,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政策协同等扩大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品质,缩小校际差距,推动校际协调发展。

一是组织协作体指导专家之间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交流,各协作体成员校立足实际,共同审视学校走过的特色发展历程,坚定了特色校创建的信念,开拓了建设特色高中的新视野。

二是组织协作体成员校之间开展交流研讨。成员校之间的专业交流,带来了不同的学与教的碰撞,帮助教师更加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是为成员校提供全市学习交流机会和平台。组织研讨交流活动,由市、区、校共同参与,既展示了市区校各层面推进特色发展的理论思考,又为其他区、校高中特色发展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