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依托省市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优势,坚持“强统筹、优保障、提质量”,深入探索强镇筑基行动的实施路径,在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等方面重点优化和改革,推动全区乡村教育发展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以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聚焦办学条件改善,突出“高标+优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学校建设。基于环翠区乡镇学校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协调调度机制,每年以未来5年新生数据为单元,协同研判学生人数与学位的动态平衡关系,优化乡镇学校布局,制定新建校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坚持适度超前,扩容升级硬件设施。基础硬件方面,区级通过财政保障,在张村镇、温泉镇3处公办幼儿园累计投入254万元用于环境改造、设施设备购置和信息化建设。新建学校方面,投入877万元完成张村镇新建校福泰中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828万元完成新建校武夷路小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人工智能方面,依托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区的先行先试改革优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联合投入4500余万元购置人工智能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其中为乡镇学校投入1320.11万元,建设15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学校。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集聚资源辐射乡镇。教育资源建设优先结合乡镇需求,不断拓展乡镇学生学习实践空间,区委区政府联合企业在环翠区桥头镇打造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总投资1亿元,占地230亩,可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食宿和开展活动,同时财政补贴每生300元,优先保障乡镇学生课外拓展实践需求。组建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志愿服务团队,在乡镇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聚焦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保量+提质”,构筑教育发展“新支撑”
一是盘活机制,实现教师无障碍流动。环翠区以严控总量、精简高效的原则,联合编制部门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重新核编,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班额、生源以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实行教师编制总量控制下的动态调控,区域内教师调配交流无需向编制部门重新申请用编进人计划,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制约乡镇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实现了“总量控制、动态调控”的教师编制管理。
二是定向倾斜,优先保障乡镇教师配备。新教师分配上,优先满足乡镇学校师资需求,近5年,环翠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新教师700余名。教师交流轮岗上,通过城区优秀教师赴乡村学校对口支援3—5年、近3年参加工作的城区教师赴乡村学校支教1年、无乡村任教经历的城区教师赴乡村学校支教1年等交流形式,每年引导近200名城区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提升乡村学校教育品质。
三是重点帮扶,推动师资水平提质量。依托威海市“双助工程”(助力乡镇校长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威海七中、温泉学校等5所“双助工程”实验校实践经验,在全区乡镇全面推开以“问题导向、按需培训、学用结合、注重实效”为基本原则,“集中培训+岗位实践+自主学习”的操作模式。
聚焦内涵发展,突出“统筹+联动”,激发教育改革“强动能”
一是强校扩优,构建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城区优质校+乡镇学校”的结对联盟模式,每所区直学校联合1—2所乡镇学校形成横向结对关系,形成7大教育联盟,统筹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调配教育资源、统一实施教育管理、统一组织教学研训、统一建构评价体系、统一监测教育质量,实现城乡学校管理上的“统一标准、一体推进”。
二是同向联动,搭建镇域九年一贯联片教研平台。以镇域中心校为轴,初中学校和生源小学联结成片,形成纵向结对关系,联合构建九年一贯协同育人课程,双向搭台小初衔接。张村镇中心校威海七中牵头开发“魅力排球”体育课程,实施《校园排球游戏百种玩法》九年一贯游戏教学,带动全镇成为威海市排球队员选拔基地,威海七中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排球传统特色学校。
三是教研引领,对标协助乡镇学校教学改革。实施教研员帮包学校责任制,发挥名师工作室和“四名”工程专业力量,按照“全科进驻、问题引领、智慧共享”原则,聚焦乡镇教学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攻坚重点,在情境化教学、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等方面,实施“主动介入+按需驻校”帮扶,开展课堂教学诊断、问题钻研、跟踪指导,助力学校提升课程设计能力与实施成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