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育局:优质均衡、惠民有感 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2022年4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等近百项荣誉。

“认识”上聚共识,高位推动、全面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着力点、全区逢先必争的出彩点锚定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创建,区级层面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各县级干部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按照《漯河市郾城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工作台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是保障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坚持优先保障全区教育经费的拨付,稳步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只增不减”。2020-2022年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分别增长12.85%、16.43%和4.87%,分别高于当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2.66、14.4和1.87个百分点;全区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递增;累计下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2.3亿元,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加强机制建设,凝聚创建力量。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要问题定期研究、联席办公制度和“13710”跟踪问效机制,在机制体制上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次作为区委区政府重大议题研究推动。

“均衡”上下功夫,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均衡城区学校布局。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居住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状况,对新建学校进行科学布局定位。投资7亿元,征地117.47亩,在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五里庙“两改”新区,规划郾城中学、郾城小学、嫩江路小学3所学校,为6066户居民子女就近入学提供了保障。

二是均衡农村学校布局。积极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加大城乡学校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518.6万元,改扩建农村中小学35所。全区现有农村中小学45所,其中寄宿制中小学25所,到2025年前将继续改扩建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3-5所,切实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均衡城乡师资力量。加大教师编制调剂力度,补齐体音美等短线学科教师不足短板,解决好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问题。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区县管校聘共涉及3593名教师,其中校内竞聘3437人,下乡支教22人,顶岗交流28人,跨校竞聘106人。通过“县管校”改革,全区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优质”上见实效,破解难题、改善条件

一是高标准实施学校建设。为进一步消除城区学校“入学”“大班额”等问题,郾城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大手笔勾画、大投入保障、大格局运作,累计投资16.6亿元,在城区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学校13所。6所新建学校总占地264.8亩,新增学位1.7万个。目前,辖区内超大班额、大班额彻底消除。

二是高标准配备教学设施。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质办学,致力打造郾城现代化教育教学品牌。郾城小学、郾城中学、太行山路小学等6所中小学,达到省级一类标准。加快建设智慧校园,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30所学校网络及智慧终端进行改造提升,“三通两平”建设实现全域覆盖。

三是高标准推进集团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强校+新建”“强校+薄弱校”“强校+乡村校”等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迅速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新建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023年,全区集团化办学成员校新增农村学校12所,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由点及面、提质扩面,受益农村学生5000余人。

“提升”上保长效,素养拔高、队伍建强

一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零容忍”。探索实“新任教师跟踪”“教坛新秀育苗”“骨干教师拔尖”“教学名师引领”四大教师梯队发展工程。

二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空编即补”原则,积极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三年来,郾城区公开招聘教师525人,教师队伍老中青年龄梯次不断优化,全区教师平均年龄降42.26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1.5%。

三是稳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快“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人人讲公开课”“班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为抓手,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名优教师带动工程”“青蓝工程”等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分学科组建名师团队33个,参与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达397人。近三年,先后组织7500余人次参加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法、新技能培训,全区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升。

“管理”上聚合力,育人为本、融合发展

一是“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台《郾城区中小学“五育并举”示范校创建标准》,打造出少年农校、足球特色学校、武术特色学校等一批典范学校。持续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是提质增效,大力推动集团化办学。统筹城乡19所学校,成立了6个教育集团,共19所成员学校加入,其中涵盖11所农村学校,让5000多名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区同等质量的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市教研活动,扎实构建“区—(街道)—校”三级学科教研网络。

三是以人为本,积极响应群众关切。围绕课后服务,打造“课后服务+文体活动+兴趣拓展+社会实践”25项特色课程,把各学校建设成师生和谐共进的“成长共同”。健全资助帮扶制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围绕留守儿童,投入专项资金3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留守儿童之家36个,让10717名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围绕心理健康,全区已建成学校心理咨询室75个,331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134名教师成为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同时,定期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