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各学校通过资源共享、品牌效应、课程创新、教师交流、学生多元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集团)“问学课堂”案例,持续扎根课堂教学探索,深耕教学一线,聚焦课堂转型,形成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模型,并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南等地进行推广,解决了初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实践案例丰富,育人成效显著。
从2003年开始,项目组组建了横跨天津、北京、河北、湖南的初中化学“问学课堂”研究团队。团队成员有一线骨干教师、省市教研员、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以及专家学者。项目组以行政推动、主体行动、实践推动、评价助动四位一体的方式,采取问卷调查、文献梳理、模型建构、评价设计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经历理论形成、模型建构、资源开发、教学实践、推广应用、实证检验的过程,形成系列案例,并不断实现案例转化。
理念架构:厘清了“问学课堂”的基本内涵与学教方式改革的定位
“问学课堂”,就是以学生“游戏、模仿、好奇、成功、赞扬、创造”的天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构建学科育人的课堂生态系统,使教学从学生立场出发,关注学生生态,守护、激扬学生天性,面对学生的“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完善学生的成长历程,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为旨归的课堂教学。
“问学课堂”有以下基本内涵:一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养成;二是把学生立于课堂中央;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追求学习的真实发生。
实践路径:提炼了丰富的“问学课堂”实践样态与学教方式改革的途径
(一)形成了实验区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系
确立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年来形成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问学互融、自主多元”16字方针,作为实验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将“高度尊重学校,全面依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态度。
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实现了“三减三增”:减低效课堂、减考试次数、减重复作业;增自主时间、增自主管理、增多元评价。教师实现了“三有三无”:有学生、有课程、有方法;无差生、无差错、无界限。学生实现了“三增三有”:增自主、增实践、增快乐;有兴趣、有收获、有发展。
(二)形成了“问学相融、自主高效”为特征的课堂转型模式
项目组开发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化学课堂教学课例。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完善,逐步形成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本原则的课堂教学程序。该模式一般适用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当然,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环节也可做适当调整。同时该模式概括了有效活动的设计策略。
策略一是分析学情,设计有准;策略二是理解教材、设计有源;策略三是明确目标,设计有效;策略四是问题导学,设计有方;策略五是形式多样,设计有理。还形成了“基于学教方式改进”的有效学习活动评价。注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运用。
(三)形成了体现学科特点的课堂转型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化学问学课堂教师教学规范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测试与评价、教学反思与研修等四个方面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具体细化到操作层面,体现了问学课堂改革的学科特色。
(四)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建立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出台了《初中生化学学习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从学科思想、学科能力、文化素质、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要求建立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的测评模式。
推进策略:区域推进学教方式改革实践的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解决“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
组建了19个由学科骨干教师领衔的初中化学“问学课堂”新范式研究与指导小组,团结先行改革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负责问学课堂研究工作。
(二)构建教研机制:解决“常态持续研究”的问题
设计并运作了“一月一项、滚动推进”的教研机制。“一月一项”是指每个项目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教研活动,重点研究一种课型或围绕这种课型操作的一项能力。“滚动推进”是指每一次研究活动不是围绕某一“基本式”的炒冷饭,而是聚焦于一个新问题展开研究,力求有所深化和突破。
这种新问题大致有三类:一是让教师把基本式迁移到同类新课的迁移研究;二是属于某一基本式的变式研究;三是指向教师驾驭新模式的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三)举行课题招标:解决“配套举措跟进”的问题
利用每年学校教研课题的招标,举行问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招标活动,要求学校围绕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举措,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对接、各有侧重、全面推进”的研究实践格局。
(四)合作攻关难点:解决“个人能力不均衡”的问题
加强针对性研训,同时在实验校物色精兵强将,结对研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抱团取暖”的效果。
(五)组织展评活动:解决“激励教师参与”的问题
充分利用教研室、教育学会的各种评比展示平台,面向一线教师组织开展专题专项评优展示系列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