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语文】从“读书人”到“编书人”

发布时间:2025-02-11 作者:徐韫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寒来暑往,又是一秋。翻看彼时的博士论文后记,最后一句是:“我愿意与书为伴,做一辈子读书人”。如今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望过去的求学岁月,不禁感到深深的欣慰和庆幸——我所选择的职业,没有违背自己与书为伴的初心。能和一群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读书人”一起编书,于我而言,是千金难买的美好际遇。

“面子”和“里子”

读书可以是一个人的事,编书却是一群人的事。这其中,时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时也免不了“火药味”。第一次参加教材统稿会时,我就被“吓”到了:平日里或温柔或儒雅的同事,竟会为了教材的修改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小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

几番唇枪舌剑下来,我才渐渐明白,这样就事论事的激烈讨论,才是教材编写的常态。在这里,没有客套与附和,也不分领导和下属,每个人都带着对教材编写的热忱和责任感,全身心参与其中,随时提出疑问,随时修改完善。

正因这股“火药味”,道理才越辩越明,思路才越理越清,只有大家抛开了“面子”,才能雕琢好教材的“里子”。中学语文编辑室的前辈们用一场火药味十足的统稿会,为我上了胆战心惊、却又意义深远的第一课。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编书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一线学情,听取各方对教材相关工作的意见,我跟随编写团队一起去各地回访,也参加了不少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一场场研讨听下来,我学到了不少新观念、新模式、新术语,也通过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那些精彩的课例,还有一位部门前辈的暖心之举。当时正值盛夏,偌大的会场里容纳了3千多名参会老师,空调运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些座位上的老师不停地扇风。这时,我看到一位老编辑悄悄走到人群中,沿着台阶梯一级一级地向上走,一边感受各个区域的温度,一边不停地弯腰,笑着询问参会老师热不热、是否需要调低空调温度。那一刻,我想起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许多触动人心的细节,使我意识到,教材编者不只是版权页上印出来的名字,还是有温度、有笑容的身边人。他们不仅有着资深的业务能力,更有谦虚的姿态,愿意时刻倾听大家的心声。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是怀着这样的热忱,一封封回复着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一条条梳理着审查专家的意见,在许多个不眠不休的夜里,默默奉献着。

学人本色

“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的师父经常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一脸严肃地督促我在繁忙工作之余多读书。他虽然只比我大10岁,却经验丰富,获得过“韬奋杯”全国出版社编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谈起学术时更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师父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清代文献学,我是唐代文学,可是在对教材中的古诗文校勘时,我发现他对唐人文集的熟悉程度不亚于我,而且对每篇作品的异文情况、版本源流都摸得十分细致,让我敬佩不已。

师父不仅学问好,还是个精益求精的人,他在工作时怀着做学问的严谨和虔诚,总是在别人不疑处有疑,不肯放过一丝漏洞。那些旁人眼中的“吹毛求疵”,恰是学人本色。他让我明白,要想在业务上有所长进,就得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不能只把自己当成“编书匠”。

薪火

人教社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套套泛黄的老版教材。借书时,我总是先好奇地翻阅版权页,看看有没有自己听说过或者认识的老前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语文教材开始,一套套往后翻,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然后渐渐消失……又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再悄悄消失……

当我合上最后一本书,70余年,仿佛弹指一挥。斑驳的油墨,默默记录着生命的盛放与消逝,也见证了编写团队的薪火相传。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古今之叹。我仿佛看到所有我认识的、不认识的前辈,透过泛黄的书页,向我微笑,邀请我留下生命的印记。恕我无法一一铭记他们的名字,我唯有用踏实认真工作,回答那些期待的目光。

我深知,从“读书人”到“编书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座高山等着我去攀登和超越。路途尽管漫长,我却并不孤独——有精诚合作的团队,有令人敬仰的前辈,更有可爱可敬的读者,他们托举着我的成长,激励着我为教材编写事业贡献出更多力量。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