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耕T型人才培养 创新职教新工科模式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测绘地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5-19 作者:滕勇 张军 谢媛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扣国家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要求,聚焦职业教育新工科建设,创新提出“T型人才”培养理念从理念革新、机制再造、体系重构、技术赋能四个维度,构建起“纵向深耕技术专长、横向拓展跨界能力”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测绘地理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构建T型人才动态胜任力模型 重塑能力结构

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现代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将“职教新工科”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T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T型动态胜任力模型。纵向深度打造“数据采集处理—智能化技术应用—空间信息决策服务”的能力进阶通道,将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核心教学模块,着力培养技术攻坚型骨干人才;横向广度融合BIM技术、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跨领域技术群,对接五大类职业资格标准,塑造学生一专多能的跨界协同能力;价值高度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打造“韧性+柔性”双轮驱动专业建设机制 实现动态适配

学院对接行业技术快速迭代和岗位需求,构建“韧性+柔性”双轮驱动的专业建设机制。一方面,与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产业雷达系统”,实时追踪北斗导航、实景三维中国等领域的技术前沿每半年发布《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报告》,通过“课程模块集装箱”动态适配机制,及时替换老旧内容,嵌入最新技术标准,保障专业培养的可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体现了专业建设的韧性;另一方面,开设职业拓展课程群,依托“学分银行”实现跨专业学习成果互认,支持学生自主组合“专业模块+跨界模块”,形成“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既筑牢专业根基,又赋予发展弹性,体现专业建设的柔性。

重构“1+N”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 强化职业能力

学院紧扣T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重构“1+N”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覆盖“通用素养—专业能力—跨界能力”三级进阶育人链路。纵向“1”聚焦专业领域深耕,构建四层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块:公共通识模块从人文社科、信息技术等维度夯实通用素养,为专业学习奠定认知基础;专业基础模块围绕学科基础理论与工具展开教学,助力学生掌握专业底层逻辑;专业核心模块深度对接行业标准与岗位需求,通过强化“知识—技能—岗位”的精准映射,靶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前沿技术模块聚焦行业前沿与技术变革,提升学生技术攻坚与创新能力,全方位筑牢专业根基。横向“N”为跨界拓展模块,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设置AI+物联网、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五个职业拓展课程群,通过“专业+跨界(任选其一)”组合培养可迁移能力,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多元需求。

创建“AI+三教改革”智慧教学生态 赋能个性成长

学院通过“AI+教师”改革,打造“学校教师+企业师傅+AI导师”的三元协同师资团队学校教师负责知识架构搭建,企业师傅传授实战经验,AI导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与智能辅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服务。通过“AI+教材”改革,开发配套数字教材,建设富媒体数字资源矩阵,开发结构化的《项目实践AI指导手册》,引导学生应用AI技术进行学习、实践与思考。通过“AI+教法”改革,以“项目链驱动”重构教学逻辑,将高铁精密测量、城市地铁变形监测等真实工程拆解为“基础技能训练→子系统整合→综合实战”递进式项目链,通过“任务单明确目标、问题单记录难点、评价单多维反馈”的三单闭环管理,培养学生具备系统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课前AI导学、课中AI助学、课后AI评学,实时诊断学情,推荐差异化学习路径,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智慧赋能。

学院在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职教新工科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破解了学院传统测绘教育中能力结构单一、专业体系刚性、课程调整滞后、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特色鲜明的“西铁院方案”。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对口就业率91%,收获用人单位满意度,其中75%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学生连续4年获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建成国家级专创融合金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等特色课程,教师团队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15项,技术服务经济效益超500万元。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坦桑尼亚等国输出职业技术标准,参与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等海外项目职业培训,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