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成立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上,湖南省湘南学院加入新能源专委会。学校校长雷小勇、副校长王雪峰作为参会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大会现场
湘南学院是历史文化名城、湘赣边革命老区郴州市唯一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高校,有着“百年办学、红色学府”美誉,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2003年,由原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院、郴州师范等4校合并组建湘南学院。学校扎根红色大地办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办学百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21万余名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园景色
百年积淀育英才 红色基因铸魂脉
湘南学院在百年办学历程中,曾培养出毛泽建、伍若兰、何宝珍、夏明衡、曾志、彭儒、白薇等许多革命志士和巾帼英豪。学校通过实施“红色铸魂工程”,精心打造“红烛、红医、红匠、红艺”的四红精神,潜心开展“价值观、生命观、成才观、婚恋观、就业观”的五观教育,用心培养“底色亮、品行好、有本领、实践强、勇创新、敢担当”的六大特质时代新人。
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分为王仙、北湖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有7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学校开办53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有7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0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949人,专任教师13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6人、博士学位教师41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芙蓉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和省级人才称号200余人。
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省级奖励2000余项。作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近5年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居湖南省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战略合作谋实效 服务地方显担当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成为国务院批复的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牵头单位之一。近年来,学校与郴州市11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郴州市政府合作共建了“南岭现代种业研究院”,成立了湘南学院—郴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化中试平台、有色金属产业科技服务平台,服务地方成效显著。以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为例,学校毕业生在湘南地区医疗卫生行业中占比78%,机构负责人占比57%;在基础教育师资中占比80%,业务管理骨干占比53%;材料化工类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占比7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校在招生方面,一是招录类别多。涵盖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多个类别,设有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职高对口、少数民族预科班、楚怡工匠计划、体育单招(运动训练专业),还有国际化招生等特色项目,可以为不同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生源质量好。以2024年为例,在湖南省内,学校有9个专业超过特控线;在省外,多个省市投档线均达特控线。学校新生到校率达98.75%,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锚定机遇明使命 产教融合搭桥梁
“加入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为我校、我校毕业生和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之间搭建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桥梁,是提升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机遇。”王雪峰表示。
副校长王雪峰接受专委会新闻中心采访
作为地方高校,地方性、应用型是湘南学院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当前,湖南省和郴州市正在加快建设“4*4”和“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涵盖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布局,也为学校建设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培养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明晰了方向,为学校履行服务地方使命找到了新的融入口。
聚焦产业优专业 协同育人树样板
王雪峰表示,学校下一步将用好专委会架构的桥梁,在新增并开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的同时,积极申报并布局新能源相关专业。同时,加强与专委会的沟通对接,和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湖南省和郴州市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贡献湘南力量、打造湘南样板。
植根于红色革命老区的湘南学院,正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红色精神、追求卓越,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未来,湘南学院将持续创新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栋梁之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