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培养具备绿色理念、掌握环保技术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四川省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多年来深耕绿色教育,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科研转化、校园建设等多个维度展开探索,为“双碳”未来培育了大批生力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教育发展之路。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筑牢绿色教育根基
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将“双碳”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套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绿色课程体系。学院开设了《碳中和技术》《碳源与碳汇核算》《碳资产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核心课程,让学生从理论层面系统了解“双碳”目标的内涵、实现路径以及相关环保技术。
同时,学院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交叉性,将绿色理念渗透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在27个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科学导论》和《环境保护概论》等环保类专业基础课。这种全方位课程覆盖,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树立了牢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其未来投身“双碳”事业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双碳研究院专题讲座——《碳中和市场的机遇及创新事业改革》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对于绿色教育而言,实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搭建多元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学院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深度合作,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聚焦碳资产管理与碳排放交易领域,共同培养第一批“双碳”人才,33名学生成功获得由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碳资产管理”专项能力证书,成为四川省首批获得四川人社颁发的碳资产管理专项职业技能证书的高校学生。截至目前,学院已定向培养上百余名具备“双碳”专项实战能力的师生。
此外,学院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已与12家能源、环保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构建起“教学—认证—就业”的闭环培养体系。2025年,学院新开设《碳中和与科学持续发展》微专业,未来计划新增《碳排放交易》《碳排放核算》《碳盘查》《碳排放审计》等“双碳”系列课程,力争3年内为成渝地区输送500名以上双碳领域技术骨干,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首批“碳资产管理”职业证书颁证典礼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科研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与“双碳”相关的科研项目,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科研反哺教学,同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双碳研究院,组建了一支由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教师科研团队,围绕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关键领域开展研究。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其中,“双碳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驱动资阳制造企业绿色转型与升级”项目,入选资阳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研究项目,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学院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双碳”相关的科技竞赛项目,2025年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得多个奖项。其中,作品《“双碳”战略下废品收购站节能减排效能调研与实践赋能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
打造绿色校园样板 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践行绿色理念的重要阵地。学院以打造“低碳校园、绿色校园”为目标,将校园建设作为绿色教育的活教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低碳生活的魅力。
在校园建筑方面,学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开发雨水回收系统、光伏发电等建设项目,大幅度降低了校园的能耗和碳排放。校园内还建设了大面积的绿化带,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2023年,学院获得“四川省绿色学校”称号。
学院通过“六五”环境日、生态环境日,开展绿色校园行、低碳生活周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例如,鼓励学生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参与校园垃圾分类等。这些举措不仅让校园本身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样板,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绿色生活理念,将低碳行为内化为自觉行动。
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扩大绿色教育影响
学院不仅专注于校内的绿色教育,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将绿色理念和技术向社会辐射,为地方“双碳”工作贡献力量。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宣传绿色低碳知识和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绿色意识。
同时,学院还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环保技术咨询和服务。学院与资阳市河湖长制办公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资阳市10余个乡镇进行河湖巡查督导,助力资阳市河湖管护落地见效。学院充分利用校地共建平台优势,与资阳市小院镇党委联合开展“碧水濛溪·公护地球”环保志愿活动,助力濛溪河流生态修复。这些社会服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也让绿色教育的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小院镇“碧水濛溪·公护地球”环保志愿活动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多维度的绿色教育探索,不仅培养了大批具备绿色理念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在推动地方绿色发展、传播环保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绿色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