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李晗)日前,江西科技学院门匾三韵实践队赴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以沉浸式体验深入探寻客家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思政教育。
“1962年,我第一次注意到门上‘紫气东来’的字,那磅礴的书法与深邃寓意,给儿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江西省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守护者吕泽庆家中,他满怀热忱地讲述了探寻门匾文化的初心与历程,向队员分享了“百忍传家”“诗酒流芳”等门匾故事,讲述了门匾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活态路径。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上犹县文化馆、博物馆,在“远古寻踪”“浴血忠魂”“客家万象”等展区,感受千年文明对门匾文化的滋养。吕泽庆结合馆藏客家门匾实物与历史文献,为实践队员现场教学。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实践队开启了意义非凡的红色记忆探寻之旅。
清湖村上犹革命史陈列馆内,数字化展陈技术生动再现了上犹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这是毛泽东同志率红军入赣后,号召河西片区党组织发动的最具影响力的武装暴动!”在讲解员铿锵有力的话语中,1930年5月那场惊心动魄的清湖暴动仿佛在眼前重现。馆内泛黄的文献史料、简陋的武器装备无不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
实践队来到了营前镇下湾村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大门上镌刻着的“建立党组织”“清湖暴动”“营前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四幅历史浮雕,宛如一部立体的革命史诗在眼前展开。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面向北方巍然矗立,无声地诉说着苏区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队员们在纪念塔前肃立默哀、鞠躬致敬,缅怀革命先烈。
在上犹县犹兴社区、梅水乡园村和营前镇下湾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场“文化课堂”火热进行。实践队员化身“文化使者”,讲述一块块门匾背后的家风家训和历史典故。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触摸非遗根脉,铭记革命历史。他们在行走中感悟文化传承,汲取青春力量。正如队员姚美君所言:“这趟旅程是穿越千年的‘寻宝’。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是文化的聆听者,更要做解码者和传播者,用青春之笔续写新篇章。”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