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

以“三步走”战略推进AI教育落地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何生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为国家级“央馆虚拟实验”和“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取得了实效学科网AI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的圆桌论坛上,该校副校长闫莉围绕“校长与教师双视角:AI教育的变革与应对”主题,分享以“三步走”战略推进AI教育从“盆景”到“风景”的实践路径,为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赋能教学提供了鲜活样本。

搭架子到创特色:让AI自然融入课堂生态

“刚承担试点任务时,我们像拿到一部功能强大的新手机,既兴奋又不知如何充分激活其价值。”闫莉坦言,学校通过构建“1+3+X”课程体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即面向全体学生的AI通识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人工智能基础知识;“3”是融合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AI应用课;“X”则是科创社团的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探究需求。

在此基础上,学校打造的梦想嘉年华科技品牌活动,让AI教育焕发独特魅力。去年科技节上,学生用AI绘画还原“大漠孤烟直”的古诗意境,用编程机器人演绎物理定律。“家长们惊叹‘现在的课堂这么有意思’,这正是技术自然‘长’进课堂的生动体现。” 闫莉说。

直面拦路虎:破解AI教育落地三大难题

在推进过程中,学校遭遇了典型的成长烦恼。“三个拦路虎”曾让探索一度受阻一是国家级课程案例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如教材中提及的工业场景对塘沽学生而言较为陌生;二是教师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仍停留在PPT辅助教学阶段,对AI工具的接受度有待提升;三是评价体系滞后,传统的听课评课标准难以衡量AI课程的创新价值,就像用直尺丈量曲线,很难精准评估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针对性破解策略“水土不服”的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将AI课程案例与本地元素结合。采用“1+1+N” 培训模式提升教师能力——1名技术骨干带领1个学科组,共同开发N个教学案例以语文组为例,他们用AI分析发现学生对《孔乙己》中科举制度的理解流于表面后,立即引入VR场景体验,让学生“亲历”古代科举全过程,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升级“三步走”:让AI教育从盆景变风景

“AI教育不是少数人的尝鲜,而要成为惠及全体师生的常态。” 闫莉介绍,学校在原有“三步走”基础上启动升级计划,重点解决用好工具、深化融合、构建生态三大核心问题。工具应用层面,重点解决“用好”的问题。例如数学组教师试用的几何AI工具已能自动识别学生作图思路,比通用批改软件精准度提升30%学科融合方面,各教研组正开发“三精准”案例——精准诊断学情、精准推送资源、精准评价效果生态构建则聚焦教师成长,例如物理组教师带着AI工具进了实验室,因能让学生实时获取反馈,成了课堂上的抢手货。

闫莉在圆桌论坛上分享实践经验

未来,学校计划联合滨海新区科技企业建设AI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掌握AI技术。“我们期待AI工具能像手机APP一样简单易用,更希望与同仁们携手,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因材施教的助推器,实现从‘技术+教育’到‘技术+教育’的化学反应。”学校的实践探索,为AI教育落地提供了清晰答案——唯有扎根课堂土壤,技术才能真正绽放教育价值。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