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四方联动” 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黄丽园 李丽媛 谢莉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为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与职业教育使命,创新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协同发力的育人机制。校以民族文化育人为核心纽带,通过系统化培养专业人才、转化文化育人成果,形成“培育—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既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又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交流,彰显了边疆中职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为系统性传承本地民族文化,学校组建专业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博物馆研究员梳理壮锦、天琴、剪纸等传统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技艺要点,形成完整的传承教学体系。在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邀请23名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授课,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方法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技艺魅力。

面向社会大众,学校持续开展文化技艺公益培训,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让非遗技艺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上积极创新,累计创作文化创意作品46项,其中12项被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收藏,3项通过企业合作实现批量生产,真正实现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在学校的带动与指导下,120余名村民投身壮锦制作、天琴加工等文化产业,金龙镇双蒙村的壮锦工坊从家庭式零散作业,逐步发展为拥有固定订单、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小型合作社,产品不仅供应本地文旅市场,还通过线上平台与区外文旅企业达成长期合作,让边疆民族手工艺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激活发展动能:对接产业需求培育人才

围绕崇左文化旅游、学前教育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学校与12家本地文化单位、企业、景区共建合作平台,将产业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艺术设计专业与文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企业订单式研发;旅游管理专业以花山景区、壮族博物馆为实践课堂,学生承担景区讲解、文化导览等工作;幼儿保育专业联合本地幼儿园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模块,将壮族儿歌、传统游戏融入学前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近3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直接间接产生经济效益220万元,毕业生在文化旅游、文创设计、幼儿保育等领域的岗位适配率超过92%,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此外,学校积极参与5个政府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先后为2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花山岩画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不仅参与编写《花山岩画讲解实训手册》,还培训景区讲解员80余人次;在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中,为本地20余所中小学提供课程设计与师资培训支持,助力民族文化教育普及。

拓展服务边界:传递温度彰显责任担当

学校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多元化文化服务。组织教师与学生志愿者组建服务团队,累计开展社区文化培训48场,内容涵盖壮锦基础制作、壮族民歌演唱、传统剪纸等,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为驮卢镇、江州区等乡村学校捐赠民族文化教具200余件,包括天琴模型、壮锦纹样手工材料等,助力乡村文化教育发展。

依托数字化技术,学校突破服务的时空限制。建成包含35小时技艺教学视频、236件虚拟展品的数字资源库,访问量达8000余人次,群众可随时在线学习技艺知识;开发AR互动模型与虚拟实训系统,让用户通过手机即可沉浸式体验壮锦编织、天琴弹奏过程。疫情期间,学校制作的线上壮锦教学系列视频点击量超10万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线上学艺、线下创作、线上展示”活动,吸引周边5个市县的100余名手工艺爱好者参与,有效打破地域阻隔,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

如今,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已先后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学校、广西优质中职学校。从守护文化根脉到赋能产业发展,从服务本地民生到参与跨境交流,学校通过“四方联动”模式,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的多方共赢。

未来,校将继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让职业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