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高校场域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一书

发布时间:2025-09-15 作者:孙冬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与创新乏力的双重挑战。如何让凝结民族智慧的文化遗产突破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在当代教育场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克军等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一书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十多年的非遗教育实践为蓝本,系统构建了高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传统文化在高校场域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李克军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

理论建构:多维理论视域下的活态传承逻辑

著作开篇即确立了“活态传承”的核心概念,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场域实现代际传递与创新转化。作者引入系统耦合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工具,构建起立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系统耦合理论出发,著作将非遗传承系统与高校教育系统视为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指出二者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等维度的耦合点。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满族二贵摔跤、丰宁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体育、美术专业课程,既丰富了专业教育的文化内涵,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制度化载体,体现了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功能互补。这种耦合不是简单的项目叠加,而是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师资团队共建、实践平台共享,实现了“专业教育+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引入,揭示了政府、高校、社区、传承人等多元主体在非遗传承中的协同机制。著作指出,高校作为传承枢纽,需整合政府政策支持、社区文化资源、传承人技艺传授等资源,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立体化传承网络。例如,该校通过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级传承人驻校授课、与地方文旅部门共建实践基地,构建了多主体协同的传承生态,打破了传统师徒制的封闭性,形成了开放式的传承格局。

隐性课程理论的运用,则凸显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文化认同的浸润作用。著作强调,非遗传承不仅依赖显性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通过校园景观营造、社团活动、节庆展演等隐性课程,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满族颁金节、非遗展演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些理论视角的交叉运用,为活态传承范式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实践深耕:地方高校的非遗传承创新路径

作为一部扎根实践的著作,书中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典型案例,详细解析了地方高校如何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认知—体验—创新—传播”的完整传承链条。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著作提出“三维立体课程”模式:理论课程筑牢文化根基,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非遗与民族文化》等通识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认知;传习课程聚焦技艺传承,通过“传承人+专业教师”双师课堂,实现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方法的结合,如滕氏布糊画、丰宁满族剪纸等课程,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传统技艺;拓展课程注重创新转化,将非遗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对接。这种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既保留了非遗的原生性,又注入了现代教育的创新基因。

师资队伍建设是活态传承的关键支撑。著作提出“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模式,一方面引进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如聘请满族二贵摔跤传承人王大中、丰宁剪纸传承人张冬阁等入校授课,确保技艺传承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培养校内教师的非遗素养,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田野调查、非遗研修班,推动专业教师与传承人深度合作,形成“理论研究者+实践匠人”的协同教学团队。这种师资结构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师单一的学术背景,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队伍

实践平台的搭建是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书中呈现了“课堂—社团—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课堂内通过工作坊、实训课实现技艺传承;课堂外依托非遗社团(如满族舞蹈团、剪纸社)形成兴趣驱动的自主传承;社会层面通过参与地方文化节庆、文创产品研发,推动非遗与社会需求对接。例如,该校学生团队参与承德市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将满族刺绣、布糊画转化为现代文创商品,既提升了非遗的经济价值,又扩大了文化影响力。这种“学—研—产”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使非遗传承从校内实训走向社会应用,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增值。

范式创新:构建高校文化传承的新生态

著作的核心贡献在于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活态传承新范式”,这一范式突破了传统非遗保护的局限性,确立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路径。

首先,范式强调“活态性”,即打破静态保护的桎梏,将非遗置于现代教育生态中激活。通过“传承性学习+生活化实践”,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展品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体验、可创新的活态文化。例如,该校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融入体育课程,通过创编现代健身操、参加全国民运会,使传统技艺从民间表演转化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体育文化形态,体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理念。

其次,范式突出“系统性”,构建了包含理念、制度、课程、师资、平台的立体化传承体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践表明,活态传承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支撑(如将非遗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制度保障(如设立非遗教学传承中心)、资源整合(如建设非遗展览馆、大师工作室),形成环环相扣的传承链条。这种系统性思维避免了碎片化的项目堆砌,使非遗传承成为融入高校办学宗旨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者,范式注重“协同性”,强调多元主体的联动共生。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国家民委项目资助)、高校的教育创新(如课程改革)、传承人的技艺传授、社会的文化需求,共同构成了传承生态的有机要素。书中提到的“校地合作共建非遗研究基地”“校企联合开发文创产品”等案例,彰显了协同机制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为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与现代脱节”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价值启示: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不仅为高校非遗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更在文化自信建构、教育创新、社会服务等层面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文化自信培育上,著作揭示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重镇的独特价值。通过将非遗融入人才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对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践表明,当学生亲手制作滕氏布糊画、演绎满族大秧歌时,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这种体验进而内化为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种“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为解决当代青年文化认同危机提供了有效方案。

在教育创新层面,著作展现了高校如何通过文化传承实现办学特色化发展。地方高校往往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非遗传承特色,成为破局之道。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形成了“师范底色+民族特色+应用型新色”的办学定位,既服务了地方文化发展,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将文化传承与办学定位深度融合的思路,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借鉴范式。

在社会服务层面,著作凸显了高校作为文化智库的功能。通过非遗研究成果转化(如满文古籍整理、地方非遗数据库建设)、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如参与景区文化设计、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高校不仅履行了文化传承使命,更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路径,打破了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以扎实的调研、鲜活的案例、深刻的理论思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高校方案。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次阶段性的经验总结,更是一声号角,召唤更多高校加入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在守正创新中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馆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华传统技艺》主编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