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建始县茅田乡茅田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正悄然展开。由学校教师徐春芳执教的“AI奇妙探索营:玩转立体图形”课程,将人工智能工具与数学教学巧妙融合,让一年级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性。
动画启趣 抽象概念变直观
“老师,圆球为什么能跑得这么快?”课程伊始,一段30秒卡通动画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屏幕上,圆球在地板上自由滚动,笔直的圆柱在讲台边直线前行,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则显得有些“笨拙”。
“这种动态对比的方式,能让学生们瞬间捕捉图形的运动差异。”徐春芳介绍道,在传统课堂中静态的课本插图难以呈现图形运动,学生只能靠想象理解。而AI动画让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直观,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球是圆的!”“圆柱只有两个圆面!”学生们踊跃回应,将好奇心自然转化为探究欲。
智能助力 推动构建结构化认知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的方式,操作实物模型、验证自己的猜想。
此时,AI生成的图形特征表成为得力助手,它能够用儿童化语言总结立体图形特征,如“长方体:6个平平的面,不能滚动”,帮助学生将零散观察转为系统性认识。
“AI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徐春芳解释道,“它节省了教师重复讲解时间,也帮助孩子们学会用特征语言描述物体,降低表述门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讲授者转为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及时答疑,推动结构化认知的构建。
互动答疑 AI引发思维碰撞
课堂上,学生利用平板拍摄身边物品,通过AI识别图形。“笔筒是不是圆柱?”一个学生的提问引发了全班讨论。AI的即时反馈成为思辨起点,学生开始围绕答案,从外观到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徐春芳表示,这种即时反馈的方式,把课堂争议变为学习机会。以往教师很难同时回应所有疑问,如今AI先进行判断,学生围绕“对不对”思辨,教师再抓住关键问题引导深入,由此产生的思维碰撞,比单向讲解更能激发探究的火花。
创意拓展 从图形走向未来
课程尾声,AI生成的“太空城”画面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的想象。“未来的城市会用到哪些立体图形?”教师的提问打开了创意大门。球形游乐园、长方体大楼、圆柱形桥柱……学生们天马行空的设想,让课堂成了“未来设计展”。
这一环节让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赋予学生创意表达的舞台,让数学不再局限于算式定义,而是成为触发梦想的钥匙。
这节课的成效显著:学生课堂参与度比以往提升40%以上,关键问题的辨析准确率达92%。因AI承担了部分答疑功能,教师巡视时间增加15分钟,能更专注于个体的学习状态,给予个性化引导。
“技术要服务教育,而非反客为主。”徐春芳表示,AI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炫技,而是助力师生回归课堂本质——探索、理解、创造。这节课程也展示了小学数学课堂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可能:技术提供理性支撑,教师守护人文温度,二者相辅相成,为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