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人工智能赛道(高职组)在北京举行。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李姜昊、鲁一菲、杨宇文、王涛组成的参赛队,在本次比赛中荣获金奖。本次获奖是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参赛队颁奖现场领奖合影
逆袭之路:从省赛银奖到世赛金奖的跨越
2024年11月,学校汽车工程学院启动院内选拔,9名学生入选集训队。历经5轮选拔,李姜昊、鲁一菲、杨宇文、王涛4名学生最终脱颖而出。
省赛备战期间,团队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道上确定了项目方向,并设计内容、挑选设备。无数个日夜,实训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然而,命运在省赛时开了个玩笑,比赛伊始,他们精心准备的设备突发故障,最终只拿到了银奖,止步于省赛。赛后,团队情绪低落到谷底。
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国赛方案公布,新增人工智能赛道。汽车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吴珊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省赛的作品融合了AI技术,正契合新赛道方向。
“虽然省赛拿了银奖,但我们的作品内核是成熟的,只是我们的设备出现了故障。”吴珊说。因此,团队果断决定转换赛道。
7月3日,入围国赛的通知正式传来,但喜悦很快被巨大的压力冲散。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规则、重点都与之前不同,更严峻的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2个月。
最初的参赛项目方案偏重汽车技术,AI仅是工具。指导教师丁佳担心他们对AI的理解深度不够,为此,团队开启了一场扎实而系统的求索之旅。在校内,他们广泛汇聚各方专业力量,邀请拥有国赛执裁经验的教师,精准审定赛事规则;邀请曾任职于北京小米智能驾驶研发岗的新进专业教师指导,并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紧密协作,从技术底层夯实AI应用的专业基础;汽车工程学院内部的教师团队也深度参与,对展示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全力提升呈现效果。
校内专家的合力为项目筑牢了根基,但团队意识到,若想在人工智能赛道寻求更精准的突破,还必须引入一线赛场的最新视角。于是,吴珊邀请了拥有广东省人工智能赛道执裁经验的专家来校指导。专家一针见血:“你们的项目太偏汽车了,要讲清楚为什么用AI、AI工具应如何开发和使用。”在专家点拨下,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指导教师吴珊、丁佳、张沛、许晓楠分工协作。他们带着学生,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颠覆性重改。项目方案重构,重点阐述AI开发的动机、原理和过程,将作品提升到了“AI开发+应用”的新高度。
指导教师与学生正在实训室训练
就在内容打磨初见成效时,比赛又发布了新的通知:比赛场地设在二楼,电梯门宽仅0.9米,以他们原有的智能车大小根本无法进入,远程操作方案也被主办方否决。此时,距离国赛仅剩一个月。
第二天,丁佳立刻带着尺子跑遍合作企业和兄弟院校寻找符合尺寸的小车,最终在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借到了车。但挑战才刚开始,之前所有开发的软件、调试的系统,都要在这台新车上重来一遍。那几天,实训室又开启了“夜班模式”。
成长蜕变:4名学子破茧成蝶
杨宇文曾是团队里最不自信的一个,表达能力弱,甚至不敢与人对视。吴珊为他开小灶,一遍遍地“磨”。“我就坐在下面听,他自己反复练,练了上千遍”,吴珊说。奇迹发生了,那个曾经低着头的大男孩,满满变得昂首挺胸,表达越来越流畅,眼神里也有了光彩。
“我不能因为自己拖团队后腿。”杨宇文说,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比赛前夜,他躺在床上告诉自己:“上千次的练习不能白费,我已经到了最后的赛场,我要把咸阳职院的精神拿出来。”
金奖获奖队李姜昊(左一)王涛(左二)鲁一菲(右二)杨宇文(右一)合影
团队中唯一的女生鲁一菲,为了精准操作线控系统,剪掉了心爱的指甲。面对复杂的代码,她一度陷入低沉,是队友们发现了她的情绪,主动拉她散步、聊天、疏解压力。队长李姜昊,则默默承担起顶层的设计规划和团队协调的重任,他以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队友厘清思路。“我们不是一个班,但我们是一个团队。”他说,团队的默契是在无数个共同奋斗的日夜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经过不计其数的练习,把动作练成了肌肉记忆。”
团队中年龄最小的王涛,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承担起训练AI智能体的核心任务,从“二指禅”到代码高手,实现了惊人蜕变。2个月,大家仅休息了3天,其余时间每天训练超12小时。“既然参赛,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团队共同的心声,也是师生不服输的精神,最终成功圆梦金牌。
育人密码:金牌背后的“咸职模式”
这场高强度的备赛历程,正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丁佳坦言,在辅导学生攻克AI技术难关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成长,“我们搞硬件的,对软件技术最初也不精通,是跟着百度工程师和学生一起学的。”丁佳说,这个过程打破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同学、共研共进的学习共同体。
吴珊表示,“这枚金牌的价值远超本身,它是一座里程碑,见证团队站上技术潮头;是一剂催化剂,加速赛教融合改革;更是一颗火种,点燃教师持续学习的激情。我们将把金牌背后的标准与精神注入每一堂课,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育人目标”。
本次参赛项目并非凭空设计,而是紧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真实痛点——传统检修方式的技术割裂,解决方案直接对接行业最前沿的AI诊断技术。通过比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像企业项目团队一样去主动探索、研发、实践。这种项目式、探究式的学习,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正如获奖后李姜昊所说:“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
金奖不是终点。学院已将大赛中积累的AI诊断案例、项目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优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的落脚点是要更好地服务学生,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使教师们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