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9-05-05 作者:王海平 姜星海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就业机会上,而应该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以中国知网检索文献为依托,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现状,即主要从就业质量概念、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三方面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力求真实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佐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问题提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在高位运行。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的影响,无疑使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通观目前已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国家政策、外部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高校教育规模和教育结构、大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等内容。其中,就业质量既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国内有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逐渐热化起来,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研究内容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依托进行检索,以“大学生就业质量”为主题,共检索到1,449篇核心文献,时间跨度为2004年至2019年。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1.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

国内学者们主要从市场商品供求视角、就业过程视角、主客观统一三个角度对就业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

从产品供需的角度出发,柯羽(2007年)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指教育产品(高校毕业生)满足社会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要求的总和[1]。

在就业过程方面,代锋等(2009年)则指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通过合理均衡的行业或地域流动,凭借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在自由、安全、公平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适宜的和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2]。

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有学者从主观、客观统一角度来界定大学生就业质量。例如:秦建国(2007年)从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所处环境等物质满足与大学生自身精神满足的程度,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3]。这种观点从毕业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基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去界定就业质量,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2.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测量指标体系,国内学者的理解更加多样化,多年来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

刘素华(2005年)在国际劳工组织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基础上,给出了我国的劳动者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此体系包括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四方面内容[4]。

还有学者特别关注大学毕业生群体,专门对适用于高校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如李金林等(2005年)从就业质量评价主体、客体角度去构建评价体系,把就业的层次、高校本身特性、大学生主体性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主要标准[5]。

秦建国(2007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服务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压力等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报酬等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宏观经济表现、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出国率等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6]。

还有学者将就业质量分为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两类,但其中的子指标却存在部分差异。例如:柯羽(2010年)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选择了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三个客观性指标和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三个主观性指标[7];陈曦(2011年)认为,人职匹配度和职业发展前景应从属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客观情况而非主观体验[8]。又如:陈源波(2018年)将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化为工资福利、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工作匹配性及家人支持五个一级指标及工资水平、五险一金、提薪空间、带薪假期、住房保障、行业前景、单位前景、晋升空间、培训进修、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专业相关、能力匹配、兴趣程度、家人支持十七个二级指标[9]。李业昆等(2016年)从主观、客观相结合的角度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划分为就业岗位(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就业发展(职业匹配度、职业发展前景)、就业满意度(毕业生个体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劳动保障(劳动关系、工作稳定、社会保障)、就业机会(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率)、就业结构(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区域、创业与深造)[10]。

综上可知,我国学者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视角比较广泛。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 主要从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来设置。在具体评价指标内容方面,主要涉及工资待遇、工作单位、工作关系、工作环境、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保障条件、职业稳定性、专业对口性、就业地域等多方面内容。有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比较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宏观研究, 但缺乏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3.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就业质量的相关实证结果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可归类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第一,宏观因素。史淑桃(2011年)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日渐显现的深层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性别观念,研究对我国男女职工的就业质量做了定量比较,得出就业质量的差异是由男女受教育程度、社会性别观念,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差异造成的[11]。江洪娟等(2017年)从宏观层次上探析,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12]。

第二,中观因素。中观因素是指学校特征因素。闵维方等(2006年)从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北京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毕业生之间没有差异,而西部地区毕业生的起薪显著低于中部地区[13]。骆雄辉(2013年)提出,学校的教学设置等对求职就业质量的影响[14]。尹若珺等(2016年)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与学校声誉基本呈正比,高校名气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衡量标准,与文化历史积淀、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教学水平等息息相关[15]。

第三,微观因素。微观因素包含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一是从个体因素出发的研究认为性别、职业能力、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石彤等(2009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主要内容包括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工作报酬的性别差距、就业中专业的性别倾向、就业中行业的性别差异、职业的性别隔离[16]。学者们还从大学生职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张桂宁,2007年)[17]、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姚艳虹等,2010年)[18]等诸多方面,对就业心理的相关主题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徐浩然等(2018年)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9],研究认为当今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的认知不够,而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期待较高,造成了工作与预期之间的落差。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子女的就业质量有着正向显著的影响作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塑造不可忽视(裴书涛,2011年)[20]。因此,应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徐莉等(2010年)以武汉高校为例,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社会资本状况的调查,探寻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资本是毕业生个人职业升迁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支柱和重要砝码[21]。

结语

通过回顾与分析以往文献发现: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和测量体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莫衷一是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认知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其缺乏权威性,难以推广应用。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侧重于结构性的共时态研究为主,而欠缺历史性研究。

当然,研究并建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学界要突破的课题。另外,任何社会现象均带有历史性或时间性之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有必要采用历史动态分析方法,以考察大学毕业生在不同求职阶段的就业质量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弥补静态分析的局限性。(作者:王海平  姜星海,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年度学科综合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12231103)

参考文献:

[1]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2]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25(3):62-66.

[3][6]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4]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36-40.

[5]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慧.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3):60-62,73.

[7]柯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黑龙高教研究,2010(7):106-108.

[8]陈曦.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9]陈源波.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93-96.

[10]李业昆,阿荣其木格,张景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215-216.

[11]史淑桃.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二五”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8):237-240.

[12]江洪娟,曾琴,赵明鸣.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时代经贸,2017(33):73-75.

[13]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14]骆雄辉.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2013(15):80-82.

[15]尹若珺,王馨第,张文颖.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与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7):44-49,55.

[16]石彤,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6):68-73.

[17]张桂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8-140.

[18]姚艳虹,张晶.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06):99-103,113.

[19]徐浩然,杨明,侯锡铭,等.基于就业满意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制约因素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4):15.

[20]裴书涛.近期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1]徐莉,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85-88.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