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节课就圈粉,这个老师把思政课上成了网红课

——记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倩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张春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做一名思政课老师,最幸福的是什么?

“用心做事,用心对待课堂、对待学生,能够让学生看到,是非常幸福的。”刘倩说。

刘倩,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任教三年后,获得重庆大学第六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

QQ图片20190527103858.png

思政老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老师

刘倩完全没想到自己能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全部由学生投票,在重庆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专业课老师,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老师能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点出乎刘倩的意料。

刘倩还记得自己在“最受欢迎老师”评选现场演讲结束后,有几个学生给她发信息:“老师,你上去讲的时候,我就和我身边的同学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老师!”

“刘倩老师是我的思政课老师,可以吹爆我的大学生涯!”“给刘倩老师疯狂打Call!人超好的!”“讲的都是干货!津津有味!”“我特别希望以后还能再上她的课,可惜没有了,真的是很好的老师。”“上过一节就被圈粉,超级喜欢!”这些都是重庆大学学生对刘倩的评价。

“很多学生上了思政课可能并不记得哪位老师教过自己,而曾教过的学生主动向别人介绍这是自己的思政课老师,我非常感动。”刘倩说。

接地气的思政课

刘倩上课有什么秘诀?

在刘倩看来,就是用心准备每一堂课、教学过程中充满热情。“虽然每次课90分钟,但实际上你有没有用心备课,学生的内心是能感受到的。”

刘倩现在担任大二本科生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给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上专业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如何把枯燥的理论课上得生动?

“思政课并不枯燥。”刘倩说,相比很多理工科专业课、实验课来说,思政课有很多鲜活的素材可以选用。思政课是鲜活有趣的,只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到大,在课堂学和听的都是相同的案例,所以学生们会觉得耳朵疲倦。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接地气的东西、身边的新鲜案例补充道课堂中,把课本上的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刘倩发现,其实00后也很喜欢思政课,只是他们更喜欢真实的思政课、接地气的思政课、探讨性的思政课。于是,刘倩就在课堂中加入自己在国外穷游的小故事,或者自己身边的小故事。

QQ图片20190527103912.png

在老挝,刘倩看到中国的铁路援建都是在老挝最偏远、高海拔的地区。在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口,看到当地大量的中文标志和中国大小工程。回到课堂,这些都成为刘倩思政课素材,她用照片和视频告诉学生们自己亲眼见到的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承担起的大国责任。

每次思政课,刘倩会用课前5分钟,请学生们做课前分享。起初,学生们分享的是重庆的美食,吃喝玩乐。刘倩引导学生们用专业的眼光看世界。“比如,土木工程的学生,到了越南,看到电线还是从地面走,还是木头电线桩,是不是可以更结合自己的专业,看待世界的发展。我们能有洁净的水源,能有受教育的权利,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一代代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努力换来的。”

后来,学生们的课前分享有了更多的内容:在重庆支教的故事,在马来西亚当义工的故事,在日本学术交流的故事。

用学生们够得着的故事讲思政,用专业课的视角看世界。刘倩把理论和案例整合起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用弹幕发表观点,不再是空洞地讲道理。更多的同学也会在自己出国或者旅游时,把自己所想所见发给刘倩,作为她思政课的素材。刘倩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考虑学生视角,充分利用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还主动给刘倩推荐课堂素材。

QQ图片20190527103932.png

学生是最大的宝藏

刘倩也特别享受课上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她把自己唯一的qq号、微信号告诉学生,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会和刘倩沟通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刘倩都一一耐心解答。

有一位已经考入上海交大的学生,现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会发微信给刘倩倾诉,刘倩都一一解答。“思政课老师能做到和学生交心,学生遇到困难时愿意找思政老师,这让我们觉得很幸福。”刘倩说。

每学期,她会让学生给自己的课程打分,写优缺点,然后把有意义的评语拍下来,到期末最后一节课制作成视频放给学生。也会自费给学生定制期末小礼物,有时候是陶瓷杯子,上面会写上00后的语言,印上重庆大学的logo。

走在校园,经常会有教过的学生主动和刘倩打招呼。过年过节,都会有学生给刘倩发祝福。在学生眼里,刘倩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温柔美丽。

“与手心向上的索取相较而言,手心向下的付出更让我心动。”刘倩说,“有次学生采访的时候,学生说我是宝藏老师,我告诉她,与其说我是宝藏老师,倒不如说我是守护宝藏的人,因为我的学生们就是我最大的宝藏。”(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