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所小学如何迈过戏曲进校园的两道坎?

发布时间:2019-06-04 作者: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戏曲进校园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戏曲要在现实校园中生根发芽必须对传统戏曲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并将戏曲专业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

一所小学如何迈过戏曲进校园的两道坎?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施剑松)日前,在越剧之乡嵊州举行的一场戏曲进校园现场会上,嵊州市城南小学校长周少英说起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过程中遇到的几件尴尬事。教师们在给小学生们选择进校园的剧目时发现,传统越剧中很多经典剧目都是才子佳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不适合进入小学校园的。而即便筛选出了适合的经典剧目进入校园,面对孩子们的儿童心性,专业戏曲传统的培养模式同样水土不服。

“戏曲进校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过程,需要戏曲专业人才和教育工作者协同创新”,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姚志强说,“戏曲与学校育人相结合,专业与孩童心性相结合,是戏曲在校园焕发生命力必须迈过的两道坎。”

从1996年开始,嵊州市城南小学就开始“越剧进校园”的探索。周少英说,我们体会零敲碎打肯定是不行的,唯有做适合孩子们的系统的课程。22年中,城南小学的越剧特色课程经历了六次“变身”:从越歌悠悠到小学生学越剧,再到我爱越剧、趣味越剧、越韵古诗(童谣)和越剧。

《越歌悠悠》《小学生学越剧》这两门课程实施的初衷是做一个学校特色兴趣班。学习的对象很单一,就那几个有天赋有基础的孩子。周少英说,为了让越剧跟更多儿童对接学校开始探索越剧元素在校园里的综合性嫁接——“玩”越剧。2009年,学校有了融合越剧戏曲动作的课间操“越韵操”;2010年开始,学校又开发了集探究、动手于一体的越剧特色的《我爱越剧》综合实践课程。

姚志强说,一段时期以来,很多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仅限于把戏曲搬入校园,但是戏曲文化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戏曲本身,更应该把戏曲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载体,立足儿童视野,拓展多维视角,才能让民族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城南小学在越剧表演名家竺小招支持下,将越剧与课文中的古诗文结合,催生了广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越韵古诗”课程。越韵古诗的催生,让我们单一的戏曲课程走向了“课程的整合”,让越剧特色课程走向了“全体孩子”。周少英说。

在现场会的展示环节,城南小学千名学生展示了融合越剧戏曲动作的越韵操,多名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奖的小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也让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同行眼前一亮。然而,说起戏曲进校园最持久的“价值”,周少英认为,在于立德树人。

她说,中国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除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期间还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忠孝礼仪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以及越剧艺人薪火传承背后的勤奋刻苦、开拓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德行之美”,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戏曲文化传承的创新中渗透“立德树人”目标。

近年来,城南小学师生开展了寻访越剧艺人,讲述越剧名家故事等人文活动。从2018年开始,在嵊州市教体局的部署下,学校又将越剧和德育巧妙结合,开发了行为习惯、公民道德、个人素养等方面为内容的“越韵好习惯童谣”,广泛传唱,如今已经有64所学校,90个班级,3000多学生参与了越韵童谣的传唱活动,真正让文化和德行教育融于生活,融于日常。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