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生用童画记住乡愁的“孩子王”

——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王集小学教师朱永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坚守乡村教育36年,是他最早在乡村小学开办美术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儿童画技法,把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融入儿童画创作,沿着“一带一路”向各国青少年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题记

在江苏省偏僻的西北角,有一个古老的县城,名叫睢宁。在此出土的“铜牛灯”“牛耕图”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内涵,展现了睢宁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由其孕育出的睢宁儿童画已成为全国美术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世界太阳花”。

五十余年来,作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的“儿童画之乡”,睢宁有近2万幅儿童画作品先后被选送到美、英、法、德、日、意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荣获国际金奖1800余枚,4幅作品在联合国大厦长期陈列,9次应邀进京在国家美术馆和国家展览馆等地展出。睢宁儿童画已成为外交部指定的“国宾礼品”,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

今年56岁的睢宁县王集镇王集小学教师朱永,就是睢宁儿童画教师的优秀代表。在黄河故道边、苏北沃土上,他36年如一日,把火一样的青春,献给了家乡的孩子,献给了他热爱的乡村美术教育事业。

36载从教路,36年童画情。是他,最早在乡村小学开办美术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儿童画技法,他辅导的学生有1600幅作品在国际儿童画大赛中获奖,2800余幅作品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是他,把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融入儿童画创作,沿着“一带一路”向各国青少年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他是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在全国小学美术教师中,他是唯一被文化部命名的乡村“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也是唯一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开展对外艺术交流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而这一切的背后,是36年的清贫与坚守,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心与赤诚。

用童画去记录正在消逝的乡愁

朱永出生在农村,他深爱着家乡的土地。18岁那年,朱永成了王集中心小学的一名美术代课老师。当时的他万分激动,又万分忐忑。因为他清楚,自己不是专业院校毕业,要获得学校、家长和学生认可,必须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汗水。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朱永争取机会,参加了徐州师范学院国画培训班,进行为期三年的函授学习。拿不出学费,他就卖掉家中一头牛和1500多斤粮食。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去徐州面授,他总是自带煎饼咸菜,就着凉开水充饥。

那时,睢宁县城小学的儿童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县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这让朱永热血沸腾。在他看来,小小的童画里不仅有一个绚烂完整的儿童世界,更有一方水土的神奇与美丽。那一刻,孩子纯净的眼眸和童画绚烂的色彩重叠在一起,交织成一个斑斓的梦。朱永相信,这就是乡村小学美育的灵魂,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愁安放处!

儿童画,要读懂孩子的心灵。面对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状况,朱永主动提出承担低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变身“孩子王”。他对自己的要求不是成为一个能“管好班”的老师,而是成为一个能“懂孩子”的人。他积极向老教师取经,一有时间就去听其他学科的课,他觉得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值得学习。

1983年,在朱永的反复申请下,王集小学成立了睢宁乡村小学的第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当时,学校一无场地,二无桌椅。但这些都难不倒他。没有活动场所,他把妻子陪嫁的四床棉被撕开重新缝合,搭起了简易的遮阳棚;没有桌椅板凳,他就变卖了家里2000多斤粮食,购买了别人淘汰的旧桌凳重新修补;没有画纸颜料,他就把帮别人画宣传广告奖励的材料拿来给孩子们用;遇上雨雪天气,他就把学生带进自己仅有6平方米的宿舍。哪怕活动结束后,宿舍里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被子、床单都抹得五颜六色……

有一年麦收季节,朱永因辅导学生参赛,连续一周没有回家。眼看别人家的麦子都割完了,天气又不好,一向温柔的妻子再也沉不住气了,流着泪到学校“声讨”朱永。心怀内疚的朱永就用晚上时间回家抢收。为了早一点把地里的麦子拉完,他借了邻居家的毛驴车,却因天黑路滑,赶毛驴“不专业”而连人带车栽进了水沟里,左臂骨折,腿也划伤了多处。但第二天,他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劝阻,胳膊上缠着绷带又来到学生身边。艰辛的付出,终得可喜回报。当年他辅导的儿童画作品有18幅参加了国际展览,全部获奖,其中5幅获金奖。

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草,自然带着泥土的质朴和清新。朱永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本土,才能独特表达。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朱永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绘画风格。农村广袤土地上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丰收的果实、辛勤的劳动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成为其儿童画教学与创作的主要内容。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玉米、翠绿的树木,这些色块的组合形成了装饰味很浓、对比度很强的作品。

2000年后,他又巧借徐州汉画像石拓片的特点,进行儿童吹塑版画绘制与创作。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习惯与环保理念,他带着学生来到广告公司、校园和机关单位搜集废旧吹塑板。这种吹塑板画既有农民画的色彩斑斓又有拓印的拙朴自然,特殊的格调使其作品不断出现在国内外展厅与赛场。2012年,鹿芷涵同学绘制的《我们爱和平》从全球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由联合国主办的“艺术促进和平”儿童绘画大赛第二名,填补了中国儿童绘画作品在这一赛事中获奖的空白,也成为被长期陈列于联合国大厦的4幅儿童画作品之一。

不断行走,不断发现,不断创新,36年的辛勤耕耘,他收获了累累硕果。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朱永成了睢宁“名人”、江苏“名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作为睢宁县儿童画教育主要传承人,他主持的“画育童心——睢宁儿童画60年的探索实践”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好的教育不会让人‘背井离乡’,我要培养更多的优秀美术教师,让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希望。” 2014年,“朱永名师工作室”挂牌。几年间,他先后做了百余场中小学美术教学讲座,足迹遍布睢宁城乡的每一所中小学。他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和中年教师交朋友,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分享给他们。几年来,从“朱永名师工作室——乡村美术教师培育站”走出了3名副高职称教师、20余名中级职称教师,涌现出申艳玲、王艳、董静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乡村美术教师。

用童画呵护童心,用爱照亮儿童的世界

陈倩现在是宁波一所幼儿园园长,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跟朱永学习儿童画。她说,有一个画面成为她永恒的记忆,影响了她的一生。

那是1993年暑假,朱永带学生去连云港写生,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农村孩子出外写生?但朱永知道,这是提高学生感受力、审美力的最好途径。就这样,不收取家长任何费用的朱永带着学生来到了美丽的海边。

当孩子们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朱老师提着肉包子和鸡蛋出现在他们面前。农村的孩子第一次吃到肉包子,都高兴极了。陈倩看到朱老师站在一边,就问:“朱老师,您怎么不吃啊?”朱永说:“我吃过了。”可是没过多久,陈倩看到朱老师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掏出了干煎饼和咸菜。陈倩很不理解,又走过去问:“朱老师,你不是说吃过了吗?”朱永笑着说:“其实,我不喜欢吃肉包子,你们快吃!”长大后,陈倩才知道,“不喜欢吃包子”是一个美丽的带着酸辛的谎言。2018年,朱永去宁波参加一个美术研讨活动,陈倩得知后赶来见她的恩师:“朱老师,20多年前您费劲撕咬干煎饼的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现在有钱了,我要好好请您吃一顿!”

2012年春季,朱永得知学校要在5公里外的庄楼社区成立“留守儿童呵护站”,便主动请缨去做辅导教师。每个周五的晚上和双休日全天,他都要去义务辅导附近村庄的十几位留守儿童绘画、写字、做作业,从不间断。学习上的悉心指导,生活上的真诚关怀使他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牵挂的人。一个深秋的晚上,眼看辅导时间快到了,天却突然下起了大雨。妻子劝他说:“天这么黑、雨又大,孩子们肯定不会去了,你也别去了吧。”朱永犹豫了一下,想到孩子们焦急等待的目光,立即骑上自行车消失在漆黑的雨夜中。

来到呵护站,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10多个孩子全都站在屋檐下眼巴巴地等着他!最小的只有5岁。一个孩子扑到他的怀里,哭着说:“朱老师,我想你一定会来的!”朱永流泪了,他紧紧地把这个孩子搂在怀中。那一刻他知道了,童画对这些农村孩子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艺,而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和精神的家园。

许多年来,朱永带孩子外出写生,从没向家长要过一分钱,也没向学校要过任何补助;为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为发展农村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到底贴进去了多少工资,牺牲了多少节假日,他自己也说不清。因业绩出色,他有多次机会到大城市发展,可他都放弃了。在他眼里,淳朴的乡村和孩子的笑脸才是最美的风景。

36年来,朱永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辅导过的小画童超过2000人,他把艺术种子播撒在众多乡村孩子的心中,让乡村孩子与艺术之间不再是天空与田埂的距离。他的学生,有近200名考入了艺术院校,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为优秀的美术工作者,有的在部队评为“十大最美江苏兵”,还有的长大后又成了小“朱永”。“艺术并不能让所有人成功,但它能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更美更好的自己。”朱永说。

用童画温暖“一带一路”上的孩子们

在朱永的记忆里,最让他难忘的,不是外出写生的辛苦和劳累,不是拮据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而是随着“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世界行”活动,他和睢宁儿童画、中国水墨画一起走出国门,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的喜悦。

2013年8月,在中国文化部同江苏省的部省合作项目中,朱永被选派往埃及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他是代表中国的仅有的一位来自乡村学校的艺术家。朱永到达开罗的当天,顾不上旅途劳累,就开始了异国的第一次教学活动。短短的两个小时,他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课堂气氛始终欢快热烈。可是,第二天,埃及局势突变,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包括中国文化中心所在的吉萨等10多个省实行1个月宵禁。紧急情况下,文化中心做好了被迫停课的准备。面对突发状况,朱永没有惊慌,他坚定地向中心领导表示,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也要正常上课。

让朱永没有想到的是,刚到上班时间,询问绘画班是否上课的电话就不断地响起,甚至还有不少新生报名。原计划在塔哈侯赛因博物馆开设的第二教学点的课因博物馆关闭而被迫取消了,朱永又提出将博物馆的课时分配给文化中心上课的孩子,满足他们天天上课的要求。社会动荡,但绘画班的学生每天都在增加。朱永珍惜这一点一滴的时光,他尝试了各种绘画方法,教他们使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宣纸、水墨等画出心中美好的世界。绘画班为动乱中的孩子开辟了一个新世界,让他们暂时远离了残酷的现实,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每次下课,孩子们都久久不肯离去,更有孩子用现学的中文说出“老师,我爱你!我爱中国!”

2017年3月到2018年8月间,朱永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大使先后三次走出国门,到美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斯里兰卡等国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让中国梦和世界梦在无数孩子的心中融通起来,让和平、共享、包容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美与童心相融,朱永为家乡孩子留住了一份教育的乡愁;年近花甲,扎根乡村的朱永依然传递着信念的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